晚清黄浦江畔的军工风云

——江南机器制造局的百年故事

作者:特邀撰稿人 邱志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1-11 星期五

    位于上海老城厢南门外、倚黄浦江而建的高昌庙,是晚清一处名胜。1867年,一座庞然大物落户高昌庙旁,它就是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制造局是19世纪中叶由洋务派著名人物李鸿章创办的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早期近代企业之一。2002年,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该文献为江南机器制造局创办初期的部分档案材料,详实地记述了江南机器制造局诞生及进行生产的过程,是反映江南机器制造局早期历史的珍贵材料,同时也是研究洋务运动及民族工业发展史的宝贵史料。

“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洋务派体会到了西人的船坚炮利。与太平军对战时,湘军、淮军深感武器不良。这些引起曾国藩、李鸿章对洋武器的重视。早期,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就已经开始兴办一些军械所,尝试自己制造枪炮,但都是手工生产枪炮的小型军工厂,远不能达到曾、李等人“自强”的期望。于是,曾国藩采纳容闳的建议,开始筹设大型的制造局,随即派容闳赴美,按照“制造机器之机器,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的规格和要求定制、购买机器。

    1865年6月,李鸿章在上海虹口买下美商旗记铁厂后,把原来由丁日昌、韩殿甲分别负责的两个洋炮局并入厂内,于9月20日成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丁日昌兼任总办,韩殿甲和冯焌光分别任会办和襄办,美国人福尔斯任总监工。不久,容闳从美国购买的10多台机器运到上海,交给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局大门   

枪厂楼上钳作坊  

炮厂炮房

    尽管李鸿章向朝廷奏准的名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但直到清末,该局所用公文多是使用“江南制造局”的名称(下文皆简称“江南制造局”),“上海制造局”为其别名。

    江南制造局厂址设在虹口租界地区,因工部局不准在租界内设厂制造军火,加上工厂占地面积太小,没有扩充余地,又担心中国工人与外国人发生纠纷,丁日昌等人决定将江南制造局迁至高昌庙地区,圈占土地,进行扩建。

开创军事工业先河

    在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珍贵档案中,有一部分内容为当时查勘、购地、建造厂房的文书档案,如地契、田单、咨文、呈文、处理纠纷文函、厂基平面图纸等,反映了该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的情形,同时从地权角度梳理了该局的发展状况,为后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档案史料。

江南机器制造局购买建造工匠住房基地文件(正文)

上海县有关江南机器制造局购地建厂需纳银粮的文件

    1867年,李鸿章在上海黄浦江边的高昌庙购地70亩,启动了江南制造局新厂的建设。档案《购地登记清册》留下了与购地有关的翔实记录。比如,1867年该局以每亩地1分6厘的价格购买了高昌庙一带杨桂春等户民地27亩2厘7毫。至1867年年底,江南制造局已建成机器厂、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洋枪楼、库房、煤栈及办公房舍等,轮船厂、船坞、官员公馆、洋匠住楼、工匠住房等也相继建成。

    之后,江南制造局不断进行扩建:1869年设汽锤厂、制枪厂;1878年将汽锤厂改为炮厂;翌年又在炮厂对面设炮弹厂;1881年设水雷厂;1890年设炼钢厂。江南制造局的占地面积飞速扩张到1000多亩。

    作为一个军事企业,江南制造局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办之初,江南制造局主要以制造枪炮为主,中国的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等都产自江南制造局。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也是中国近代由本国机器制造的第一艘轮船“惠吉”号正式下水,成为中国近代造船史上的里程碑。

    1905年,为改善困顿的经营状况,江南制造局实施“局坞分家”,造船业务正式分离出来。1911年辛亥革命后,江南船坞改称江南造船所。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所于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座旧船厂的原址上,翻身做主人的“江南人”又讲起了新故事。从1953年至2022年,江南造船厂铸造了无数国之重器:新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艘驱逐舰、第一代远洋测量船等,填补了我国工业史上一个又一个空白。

    157年来,江南制造局(包括后来的江南造船厂)创造了我国民族工业和海洋装备发展史上的诸多奇迹,奠定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基础。

    文献遗产名称:江南机器制造局

    文献形成年代:1851年(清咸丰元年)—1933年

    文献数量:90卷

    文献保存者:上海市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1月11日 总第390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崔珍珍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