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利泰的兴衰与重生

作者:王敏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29 星期六

    翻开江苏省太仓市档案馆珍藏的太仓利泰纱厂的档案,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赫然映入眼帘,民族纺织业的百年艰辛历程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我从档案中探寻百年利泰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的奋斗历程,感受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于探索、砥砺前行的奔腾活力。

    1905年,太仓富绅蒋汝坊、顾公度、宗尧年等人怀着“实业救国”的民族大义,招股集资50万两银元,用于购买土地、建造厂房、购置机器设备,创办“济泰纱厂”,开投资纺织之先河。1906年,纱厂正式投产,采用太仓本地棉花为原料生产棉纱,产品以“太狮”牌为商标。当时,工厂拥有英制细纱锭1.3万枚,专纺14支棉纱,日产量为30万件,产品销往太仓本地及邻近州县。“济泰纱厂”是太仓第一家棉纺厂,也是我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前驱。

    此后的20年间,工厂资本不断积聚、规模不断扩大。当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国家工业发展处于低谷,“济泰纱厂”作为最早一批国内实业企业,带领着中国民族工业向前发展。1926年,怀着“抵制洋货、挽回利权”的初衷,“济泰纱厂”更名为“利泰纱厂”,并于1928年设计使用“醒狮”牌作为产品商标,其寓意为“唤醒国人、振兴国货、振兴民族经济”。此后,“利泰纱厂”开始扩大棉纱产品原材料的挑选范围,除了在太仓、常熟就近收购棉花外,还赴山东、湖北等地采购棉花。“醒狮”牌棉纱也开始销往全国各地,从此享誉大江南北。在抗日战争年代,“利泰纱厂”濒临破产,但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在夹缝中求生存,依然怀着一片爱国热忱,积极捐献棉花和纱布等物资,支援抗日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利泰纱厂”重获新生。在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的保护政策后,“利泰纱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于1954年成为最早的被江苏省批准的公私合营企业之一,从此迈向健康发展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泰纱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健全了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同时拆除了危房,扩建了生产车间;建造了职工集体宿舍、职工家属宿舍以及食堂、托儿所等;更新改造并添置机器设备和空调装置。同时改装电力设备,于1958年接通上海电网,结束了50多年蒸汽引擎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力得到解放。彼时的“利泰纱厂”不管是生产技术还是棉纱品种和棉纱产量、质量,都处于我国纺织业乃至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沿。1966年,“利泰纱厂”更名为“国营太仓棉纺织厂”,此时工厂拥有纱锭2.5万枚、职工1000多名,资产总额达496.65万元,是当时最具规模的棉纺织企业之一。1979年,“醒狮”牌商标在中国工商局注册成功并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初期,国营太仓棉纺织厂扩大厂区,先后从瑞士、德国、日本引进先进织造设备,一度形成17.5万枚纱锭、272台喷气织机的规模。同时进行生产技术革新,在全国较早研发出中长涤/粘纱、中长涤/腈纱混纺产品,结束了80多年单纺厂的历史,并与香港华润集团、江苏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合资成立江苏华利纺织有限公司,获得了自营进出口贸易权。从此,“醒狮”牌产品源源不断地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企业年均创汇超千万美元。1984年,“国营太仓棉纺织厂”更名为“太仓利泰纺织厂”(以下简称“利泰纺织厂”)。在“醒狮”牌产品的辐射影响下,太仓也逐步成为闻名全国的纺织基地。

    2001年,利泰纺织厂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和深化市属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号召,成为太仓市第一家改制的市属企业,更名为“太仓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当时,国有资产除保留18.2%份额外,其余全部退出企业。改制的8年间,利泰纺织厂年销售收入平均每年增长近亿元,成为我国棉纺织行业前50强的“排头兵”企业。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中国纺织业带来重创,百年利泰也处在风暴中心。面对这一危机,利泰纺织厂审时度势,果断进行二轮改制,走并购重组的改革之路,很快,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入主利泰。并购当年,利泰纺织厂扭亏为盈,同时进入建厂百年来发展最快、业绩喷发式增长时期。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百年利泰青春焕发。重组后的利泰纺织厂沿着古丝绸之路发掘商机,从2015年开始先后在我国新疆和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厂,逐步打造“绿色、智能、定制、共赢、循环”的全新模式,引领和推动中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

    百年利泰历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易厂名,几经沉浮。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利泰纺织厂经过锲而不舍的顽强拼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它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缩影,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大步前进的真实写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月24日 总第378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