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视野里的“连钢创新团队”

作者:丁江涌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2-30 星期四

    在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里,你也许看不出有谁怀揣着过硬的技术;在川流不息的繁华都市里,你也许难以猜测出谁具有坚定的信念。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的群体中,技术与信念同时构筑着今日中国创新人才的精神世界,“连钢创新团队”就是其中之一。

    “连钢创新团队”是以工程应用研究员张连钢为带头人,老中青搭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团队。团队核心成员8人,骨干成员25人,其中党员21人,他们是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规划者、建设者和运营者。

    熟悉并走近他们,是从他们团队成员经常到青岛港集团档案室查档开始的。作为青岛港集团的一名档案工作者,在这里我亲眼见证了团队成员们不怕难、不服输、拼搏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他们为了一个小小的数据或者一张图纸翻阅了大量档案,而每每从大量档案中获取到一点点线索,他们都会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

    2013年,青岛港集团成立了自动化码头建设项目组。当时办公条件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可以说他们是在一片茫茫原野中找寻“绿洲”。

    印象中,项目组刚成立时,由于经常需要进行技术攻关,他们常到青岛港集团档案室查找工程档案或技术资料,借阅的大多是发明专利、工程图纸等。几年前,看到张连钢到档案室查阅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资料和与集装箱码头有关的档案资料来去匆忙的样子时,我还有疑问:“这个戴着眼镜好像在琢磨什么事情的人怎么对集装箱码头这么感兴趣呢?”

    后来,我登录青岛港数字档案管理信息应用平台,搜索“张连钢”“专利”几个关键词,结果出现了许多以他为带头人的发明专利,而且这些发明专利大多与集装箱技术有关,如《专用集装箱吊具用吊框》《一种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的纠偏设备》《一种车厢查验系统》到《桥吊防风锚定系统和方法》《一种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

    青岛港集团档案室至今还保存着2014年2月15日的一份《关于赴欧洲学习自动化码头建设经验的请示》,当时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交流和深入研究,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小组完成了集团自动化码头总体建设的初步方案,基本确定了码头建设的总体布局和主要运营指标、信息系统结构和机械设备选型等。

    为进一步加快集团自动化码头建设进程,全面掌握自动化码头建设方法和详细技术,高水平建设集团自动化码头,青岛港很快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赴国外进行实地学习。此次学习,对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前湾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深入了解世界先进自动化码头建设过程,借鉴成功经验,特别是针对项目组形成的集团自动化码头总体建设方案进行方案比较和优化,为青岛港下一步开展好码头施工设计及业务流程、机械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做好了技术储备。

    “我是党员,建不成全自动化码头,我誓不罢休!”这是张连钢说过的话。这句话听起来让人感觉有点过于自信。但在青岛港,每每看见他们到处参观、学习、考察,回来后就立即投入研讨、论证等繁忙的工作场景时,我都会佩服他们的坚持和笃定。

    可以想象,一个人或一个团队面临必须突破的技术壁垒,不得不作出艰难抉择,是多么不容易啊。

    2014年,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效率,“连钢创新团队”首先基于老旧桥吊的优缺点开展“攻关”。但是,当时在走访过程中,工程师手中的资料图纸因为长期使用磨损导致残缺不全,许多关键信息无法获知。后来,他们在查阅利用档案信息的基础上,对各种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解决了设备的机械结构数据问题,最终完成首创的桥吊后伸距设计。利用档案,他们解决了码头建设的难题,将一台台先进设备成功安装在了这片蔚蓝色的码头上。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之一吕向东来档案室查得最多的档案就是工程图纸。他每次都在密密麻麻的档案资料上研究半天,有时候边看、边记、边琢磨。

    有一天,吕向东来到档案室,说要查找前湾四期设备档案,先是在数字档案系统里查了半天,后来又到档案库房查阅原件。几个小时后,他从库房出来,笑着直说:“档案真管用、管用。”第二天一上班,我又看见吕向东和几个团队成员站在门口,说有一个参数需要确认一下,还得查阅档案资料。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就是靠着这种“钻劲儿”一点点破解谜底、攻克难关的。

    一期建设投产运营之后,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又提出了再建一个升级版的自动化码头建设目标。从常规码头建设图纸到运行记录,他们常常为了确定一个数据翻阅大量档案资料。按照规范要求,混凝土箱角梁误差允许控制在15毫米以内,平整度越高,对码头运营后设备作业的精度和效率越有利,但是平整度过高,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都会增加。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队员们翻看了大量集装箱码头的档案资料,发现三期码头使用传统的联锁块设计结构和四期码头的箱角梁结构,虽然建设之初平整度都控制在15毫米以内,但是三期码头的堆场沉降较为严重,影响堆码安全和生产效率,而四期同一时间建设的码头堆场却要好很多。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新,在自动化码头的平面建设上大胆设计并使用了桩机箱角梁和桩机轨道梁结构,硬是把这个标准控制在2.5毫米的范围内,使得堆场上的集装箱几乎都在一个平面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

    2017年5月11日,经过“连钢创新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和努力,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投入运营。他们硬是从一张白纸起步,突围破壁、勇于担当,仅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国外码头八九年才完成的研发建设任务,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并拥有多项全球“首创”技术,为世界集装箱事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大国重器,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连钢创新团队”成员们始终坚信这一点。我们也坚信,这里会诞生更多的“连钢创新团队”,他们将成为角逐世界先进技术的新兴力量,就像星火燎原,点燃中国港口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的崭新未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2月27日 总第3773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