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日子

作者:胡可征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10-20 星期二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回想起3年前我参加脱贫攻坚战,恍如昨日。那是2017年的6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奔赴离家360公里外的脱贫攻坚一线,迎接属于自己的人生大考。

    发达地区的贫困样本

    广东虽然是经济发达省份,却也深受发展不平衡问题困扰,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粤东、西、北地区与之相比差距较大。按照农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且相对贫困户占比超过5%的标准,全省精准识别出2277个相对贫困村,作为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我驻村帮扶的贫困村在粤东客家地区。全村面积5.3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村民540多户2500余人,青壮年劳动力均常年在外务工,建档立卡的相对贫困户共有52户145人,每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000元,主要来源是务工和家庭种养。我们的帮扶重点是3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对村里的贫困户而言,他们创收能力普遍较弱,更能切身感受到来自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生活压力。家有在校学生,教育负担较重;残疾户占比高达48%,劳动能力大受影响;心血管、精神等方面的慢性病患者较多,医疗支出成为长期的沉重负担,也有身患癌症、因车祸而成植物人的情况;20户居住危房,部分削坡建房户存在较大住房安全隐患。

    村里有部分家庭特别困难。有的5名家庭成员中有2名子女在校就读,1子尚幼,他们的母亲因残疾而丧失劳动力,养家糊口的重担全部落在父亲一人肩上;有的7名家庭成员中有4名持有残疾证,2名子女在校就读。至今,我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这样的一家6口:广场边闲坐着一对傻儿呆媳;屋顶上高歌“雄赳赳、气昂昂”的疯癫老汉;肩背手拉2个孙儿,独撑全家一片天的不屈老奶奶,脸上依旧绽放着纯真的笑容。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村容村貌整体比较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主要灌溉渠淤积、堵塞、塌方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村里许多路段晴天尘、雨天泥,严重影响村民出行。村里的公共文体设施缺乏,全村仅有1个文体广场。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年收入不足1万元,缺乏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产业项目。

    真扶贫 扶真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为全面真实了解贫困户情况,我们多次实地走访贫困家庭,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逐户制订帮扶计划。贫困家庭不愁吃穿,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此,我们将帮扶重点放在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上,注重发挥贫困人员的主体作用,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既“输血”又“造血”,大力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

    在产业帮扶方面,我们帮助贫困户自主发展小规模种养项目,比如传统耕种水稻,养殖猪、牛、羊、鸡、鸭等,并给予一定补贴。先后奖补水稻项目14万元,畜禽项目60多万元,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取得了较好增收效果。此外,我们推荐种养积极户申领小额政府贴息贷款,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先后投资50多万元入股工业园、合作社和光伏电站等项目,帮助贫困户分享资产收益,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针对全村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集约农户荒地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探索发展百香果、鹰嘴桃、沙田柚等种植项目,吸纳贫困人员务工。贫困人员黄女士在基地务工时不慎摔伤了手臂,我们及时到医院看望并为其报销医药费,再次让她感受到党的温暖。此外,我们引入赤灵芝种植项目,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径。

    在就业帮扶方面,我们积极采取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奖补、优先安排公益岗位等措施,推动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据统计,全村32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已有30人实现了稳定就业,9人从事零散工,为实现脱贫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协助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政策,帮助贫困户申领补助、购买保险、办理户籍等,确保一个不漏。

    全村23名贫困学子全部按时足额领取了每年3000元或7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上学难”压力。家有4名学生娃的贫困人员黄先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孩子上学压力大,有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是党的扶贫政策帮了我们大忙。”贫困户全部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费用由政府买单,并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极大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2017年,报销医疗费用最多者超过了11万元。

    全村20户危房改造户全部按计划完成任务,实现了住房安全。黄先生搬进新房时激动地说:“党的扶贫政策实在是太好啦,我做梦都想不到能这么快住进新房子,现在孩子上学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从贫困村走向示范村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瞄准相对贫困村,深化精准帮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为此,我们聚焦“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两大突出短板,充分发挥档案部门资源优势,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推动贫困村升级为新农村示范村。

    我们认真研究、梳理行业扶贫政策,积极争取农业、环保、水利、林业等重点行业扶贫项目。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村里的田更肥了;建成2个污水处理厂,实施河道清淤疏浚项目,村里的水更绿了;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村里的山更美了;加快文体设施建设,跳广场舞的大妈更多了,村里的人更有活力了。我们先后争取到超过200万元的行业扶贫资金,极大改变了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同时,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坚持规划先行,配合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指导、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为全面建设示范村做好准备。2018年以来,村道硬底化、文体广场改造、村村通自来水等多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乡村面貌正越变越美。回家过年的乡亲们纷纷称赞:“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们常年在外打拼,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为壮大集体经济,我们积极争取“强基振兴”项目资金,建设光伏扶贫电站,获取发电收益;投资入股工业园,获取分红收益;建设农业示范基地,获取种养收益。以上3项,将每年为村集体新增收入超过6万元。

    此外,我们发挥档案部门资源优势,联合举办专题档案展,为当地开展党建活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提供了高质量内容,深受干部、群众欢迎。

    同时,我们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捐款、捐书,送医、送药,认购农产品,慰问贫困户等。积极开展扶贫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们欣喜地看到,贫困村变身示范村的规划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的一场硬战。有幸出战,我深感责任重大,又无比自豪。所有取得的战果,都离不开组织的强大支撑;所有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都无怨无悔;所有的艰难和困苦,都将化作毕生受用的宝贵经验;所有的改变和进步,都留下了我们共同奋斗的印记。虽然因为机构改革的缘故,我提前离开了“战场”,离开了相识未久的困难群众和并肩奋斗的战友,带回来的是满满的收获。我想,凭着这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豪情,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0月19日 总第359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