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电力回忆

作者:高 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9-11 星期五

    7月的福建厦门,海风习习,俯仰生姿,一片欣欣向荣。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一直是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位居全国前列。从2000年到2020年,身在特区“边缘”——翔安北部的郑坂村,在电力助力下,由一个只有800户人家、一台变压器的边远小村,发展成为电力基础设施完善、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年来,有些记忆永远不会被尘封,因为那些故事太动人。

    作为一台变压器,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来到郑坂村的了。只记得,那时候村子里不富裕,黄土满天飞,全村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路,800多户人都挤在“红砖厝”里。

    哦,对了,我脚下的“红砖厝”里,住着一位林姓人家,在工作之余,我总是静静地听他们聊着外面的精彩世界。那时的郑坂村,一到傍晚,“红砖厝”里就亮起了昏黄的灯光,照着林家的小朋友林剑定,在自家的院子里奔跑玩耍。

    变化是从2000年开始的。那一年,当时还叫厦门电业局(以下简称“电业局”)的国网厦门供电公司从马巷镇农电管理站接手所有电力业务,我也从“农村户口”正式成了“城里工”。当时,无论是郑坂村的村民还是我都没有想到,一场关于电力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2003年,一直“懒散”的我突然感觉身上担子加重了,时常加班加点,但总感觉力不从心。有一天,听林家爸爸对小剑定说,家门口一条叫翔安大道的路开工了,1000多名建筑工人住进了郑坂村,租住在村民的自建房里,人口突然增多,用电量也不断增长,难怪我最近一个人即便加班加点也撑不起这里的用电需求。

    关键时刻,电业局出手了。借着第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机会,我身边突然来了3位年轻力壮的小伙伴。年轻人就是不一样,别看3个小伙子个头和我差不多,但是它们功能性强、容量大,一下子让全村的供电能力翻了5倍。电业局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左右,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彻底整治。

    电网改造升级前,一到用电高峰时段,我就感觉自己的身体受不了,实在无法承担全村的用电负荷。大功率的电器都用不上了,对此村民们不免怨声载道。现在好了,有了3个小伙伴的鼎力相助,电压稳定,什么时候用电器都可以,给村民们带来了极大便利。随后,包括林家在内的38户农户率先借助电力优势,开始从事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和种植、养殖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看着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红砖厝”也变成了铺满瓷砖的洋气小楼房,我和小伙伴们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2008年,高新火炬园工业区在郑坂村“落户”,天马微电子、联芯电子等多家公司纷纷入驻郑坂。同年,面积约2270平方米、店面250间、住宅1230套的配套改造项目“金包银”动工建设,4间配电室又迎来了更加强劲有力的新同事们。

    有一天,外出上学多年的剑定回来了,他长高了,也晒黑了,身上还多了一件工作服。听说,他成为国网厦门供电公司翔北供电所(以下简称“供电所”)的一名员工了。

    晚饭时,剑定跟家人边吃饭边聊天,只见他兴高采烈地说,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有了电力的支持,咱们郑坂乡亲们的致富路才能走得更宽。剑定说,电力设施的升级改造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变压器这些大设备上,要想办法改造好低压电网,这才是服务好郑坂乡亲们最有效的举措。

    一天,隔壁老郑因为房屋翻建来到剑定家诉苦。原来,老郑家的危房在半个月前拆除了,但因为之前他家电表箱上接户线找不到地方安装,导致后面连接的几个电表箱停电,并直接导致15户邻居家停电。

    得知此事后,第二天,供电所立刻派出7人到郑坂村。经过一番检查之后,剑定带着同事们一边疏散人群,一边快速投入工作,准备应急抢修材料。天渐渐暗了下来,供电所工作人员仍在努力工作着,为了尽快完成抢修任务,大家连晚饭都没顾上吃。不知不觉中,4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在晚上8时成功送电,让乡亲们的家里又亮堂了起来。

    虽然不是因为供电所的原因耽误了大家用电,但是,所里的负责人觉得过意不去,带着剑定和几个工作人员把15户人家挨家挨户走了个遍,乡亲们知道后,不但没有埋怨,还纷纷给他们点赞。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真是说也说不完。

    如今,郑坂村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到今年,村里常住人口达到1200多户3278人,外来人口更是多达3.5万人,夜幕降临,街道上仍然人来人往,到处灯光明亮,从2000年至今,39台“后浪”们先后加入郑坂变压器的大家庭。

    更让我高兴的是,听说,郑坂村将在今年年底投资318万元实施新一轮的农网配电网升级工程,新建改造农村低压电表箱3012台、低压线路31余公里、接户线路约98公里,实现动力电入村、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13千伏安、可再生能源发电无障碍并网,显著提升农网自动化和计量智能化水平。

    服役了20多年,我也到了光荣退休的年龄,不久前,剑定带着供电所的同事们把我调运了下来,送进了仓库。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满怀着小山村的电力回忆,我心里百感交集,因为新的变革还在继续,一张安全可靠、结构合理、适度超前的农村配电网仍将生生不息,在郑坂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9月10日 总第357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