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时代的灯

作者:林文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9-04 星期五

    我是一名“70后”,从小在农村长大。那是一个“缺电”的年代,因此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照明。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边上,一边吃饭一边聊着白天村里发生的一件件趣事,发出一阵阵愉快的笑声。

    看似不起眼的煤油灯,却照亮了我的童年。那时,调皮的我常常守在煤油灯前,不时用手去拨弄小火苗,结果总是弄得手上、脸上一片黑。这也算是幼时的一点乐趣了。

    每天晚上点亮煤油灯后,室内的烟气熏得人鼻孔里全是灰。有时遇到风吹,火苗忽亮忽暗、摇曳不定,让人心里还有点儿害怕。不知不觉到了夜深时,母亲就会严肃地对大哥和我说:“你俩赶紧睡觉去吧,别点灯熬油了。”吹了煤油灯,我和大哥迅速钻进了被窝,顿时屋里一片漆黑,可谓“伸手不见五指”。

    上小学后,每到夜里做功课时,母亲就会把煤油灯放在方桌的正中央,手里缝补着衣服。而大哥和我就拿出课本和作业本,坐在桌旁,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书写字。时间长了,我们的鼻孔都被煤油灯熏黑了。母亲在旁边坐着,一边缝补着衣服,一边看着我们哥俩做功课。

    那时候,为了节省家用,家里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煤油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就把饭端到里屋,我们也赶紧把煤油灯拿到里屋的桌上。在那个纯真年代,我时常伴着微弱而温馨的煤油灯光,于寂静的夜晚想象着何时才能走进一个有电灯照明的世界。

    时光一晃,到了1981年。

    那年初夏的一天下午,乡亲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好消息,好消息,村办的水电站投产啦!”村里的电工把电线架到了我们村的村头,也架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我家也请电工安装了电灯。试灯那天,院子里有一群孩子围着大人,屋里挤满了看稀罕的人们,电灯就像正月十五的焰火突然照亮了夜空,院内顿时一片欢腾。此后,电灯便常伴乡亲们,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提高了生活品位。于是,乡亲们便纷纷收起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

    那时,为节省电费,我家常用那种小瓦数的白炽灯泡。有一条垂下的线,只要轻轻一拉,就打开电灯了。那时,农村的用电十分紧张,每当冬春枯水季节,不稳定的电压让小灯泡忽明忽暗,线路烧坏断电是家常便饭,这时煤油灯和蜡烛依然会派上用场。

    村里通电后,我和大哥终于可以在电灯下看书写作业了,而且再也不用担心熏黑鼻孔了。那时我家的日子还很拮据,每月缴电费时,母亲总会捏着电费收据不停地说:“看看,这次又缴了18元,这可是咱家两个月的生活费啊!”但无论怎样,电灯的出现总归让我们对美好未来有了满满的信心,期待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那时,有很长一段时间,村里电压时常严重不足,每天晚上10时左右,几十瓦的白炽灯泡,只有中间那么一圈钨丝红着,母亲把它戏称为“挂在墙上的石榴花”。可就是这小小的“石榴花”,也比昏暗的煤油灯亮啊,而且还不用担心被风吹灭。日暮时分,散落在山间各处人家的灯都亮了起来,一点点昏黄的灯光,犹如散落在人间的点点星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平和的夜,为人们带来希望和期盼。

    20世纪80年代末,我初中毕业。那时,家中用电的条件虽有改善,但由于全县电力供应紧张,每天用电实行“削峰填谷”。每天一到傍晚,一家人正要准备吃饭的时候,突然就停电了,说是“局部限电”。有时候,半夜一觉醒来,发现电灯又亮了。那是因为傍晚停电时,盼电心切,没有关闭电灯开关。那个年代,百姓有句顺口溜:“睁眼灯不亮,闭眼灯就来。”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多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到了我的家乡。国家加快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城乡电网的改造,此后,电压增高了,电灯更亮了,用电也更可靠了,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日光灯。

    紧接着,国家连连出台发展“三农”的方针政策,城乡电力建设有了质的飞跃。电力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腾飞。在照明上,百姓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亮化,而是更高的品味,以及形式的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老家村里的电路并入了省里的电网。电压慢慢稳定了,电灯也耐用了,乡亲们都用上了电灯、电话。从此,孩子不再害怕漆黑的夜晚,大人不再担忧庄稼的干旱,老人不再担心自己的老眼昏花……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农家的孩子们白天在学校努力学习,晚上在电灯下温故知新,学到本领后,有的带着科技知识返回故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家里的照明灯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先是一般的电灯泡,再发展为日光灯,后又升级为节能灯。

    前年秋天,我装修房子时,在电工师傅的推荐下,对家中灯具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卧室的吸顶灯、客厅的装饰灯、厨房的防污灯、墙上的彩色浪漫灯、床头的多功能落地灯、书房的护眼灯……这些灯为我的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了一家人的幸福感。

    而今,我所居住的城市更是灯火通明,地下地上的灯光明亮。街道两旁路灯成排,高楼大厦灯光闪烁,还在不停地变换着颜色和图案,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年初,我和妻子回到农村老家,惊喜地发现村子的道路两旁有两排漂亮的路灯。我激动地说:“这灯是太阳能的吧?”妻子笑着说:“当然不是,这可是光伏灯,白天电池利用光伏板充电,夜晚可以照明8个小时到10个小时,非常节能环保。”那天傍晚,天色由明转暗,道路两旁的路灯就亮起来了,将村里的道路照亮,也照进了百姓的心房。

    一天傍晚,我和儿子从外面回家,走进楼道时还是一片漆黑。只听儿子用两脚在地上轻轻地跺了几下,走廊里的灯瞬间就全亮了。七旬的母亲打开门从屋里探出头连忙问是怎么回事,是谁打开了走廊里的顶灯?这时,儿子高兴地对她说:“奶奶,这是咱家里刚刚安装的智能感应灯,只要走廊的人声达到一定程度,灯就会自动亮起来。”这件事着实让母亲兴奋了许久,她眯着眼笑着说:“时代真是发生了大变化啊,连照明都这么方便了!”

    不同时代的灯,伴随我走过40多年的苦乐年华。灯的变化历程,折射了国家电力设施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当看着满堂通亮的灯光,我的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其实,国家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才是最亮的一盏灯啊。这盏灯照亮了城乡的千家万户,它在夜里亮着,更在百姓的心里亮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9月3日 总第357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