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跳动的爱心

——国家能源集团致力公益事业剪影

作者:施佳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8-21 星期五

    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长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倾情精准扶贫,效果明显。基金会成立10年来,累计支出20多亿元,开展公益慈善项目200多个,其中“爱心救助”“爱心学校”“爱心书屋”等爱心行动项目,惠及贫困地区的孩子1000万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翻开一件件沉甸甸的公益慈善项目档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扶贫济困的动人画面,深切感受的是一颗颗跳动的爱心,这爱心始终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联系在一起。

    爱心救助:焕发孩子们生命的力量

    “爱心救助”项目是基金会的核心项目,旨在全国范围内救治患有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困难家庭儿童。在国家能源集团档案馆库房可以看到,4排高高的档案架上,全部整齐摆放着项目救助档案,从2010年12月救助的第一例患者开始,每名受助儿童都有一件完整的救助档案,包括其诊断证明、贫困证明、付款报销凭证等。

    一本带着泪痕的救助档案引起了我的注意,患者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名字叫晶晶(化名)。2012年,晶晶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父亲得知她的病情后感到很无奈,而她的母亲却毅然选择了坚持,独自带着她从宁夏贫困农村来到北京治疗,但治疗费用倾尽了这个家庭的所有,让瘦弱的母亲一筹莫展。

    在近乎绝望的时刻,国家能源集团公益基金点燃了她的希望,“爱心救助”项目通过了晶晶的救助申请,救助款如同雪中送炭打入了晶晶的专用医疗账户,使晶晶得以继续在医院接受治疗。看到晶晶一天天好起来,她的母亲也渐渐露出了笑容。

    “在我们母女万般无助的时候,‘爱心救助’项目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了我们温暖和阳光,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是你们的善举让晶晶的生命之花再次绽放,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力量。感谢好心的人们!”晶晶的母亲热泪盈眶地在治疗费用核销材料上写下这段感言,激动的泪水打湿了纸张,凝结为斑斑泪痕,成为档案上永恒的记忆。

    不久前,我们回访了晶晶,当年重病缠身的小女孩,已然出落得亭亭玉立,正在宁夏老家读初中一年级,成绩优秀,活泼健康,和其他孩子一样,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期望。

    “爱心救助”项目开展以来,共捐资5亿多元,救助了28537名患儿,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2218个县。

    “爱心救助”项目挽救的是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减轻的是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做到了救助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救死扶伤、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生动诠释了国家能源集团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该项目已成为国家医疗救助体系的有益补充,曾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

    爱心学校:实现孩子们求学的梦想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依然不平衡、不充分,孩子们无法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楠木谷小学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的群山环抱之中,连绵不断的山峦给了孩子们快乐的童年,也阻隔了他们的上学路。孩子们上学需要翻山越岭,每天单程就要走2个多小时,冬天孩子们在上学途中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让人心疼的“冰花娃娃”。更艰难的是,多数山村小学校舍简陋,仅有的几间教室也都是早年搭建的简易房。

    “爱心学校”项目的开展,为求知若渴的孩子们送去了福音,在楠木谷小学的原址上建起了一所“国家能源爱心学校”,一栋坚固而漂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9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使学校的办学规模比以前扩大了一倍;专门修建的食堂和教师宿舍,让学生们终于吃上了香喷喷的饭菜,也让老师们留在乡村教书育人的决心更加坚定。

    当地教育局的一位同志兴奋地说:“‘爱心学校’建成后,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的工作环境大为改善,示范带动了周边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全县教育的城乡差别,对提高偏远地区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建设“爱心学校”外,基金会还设立助学金,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实现求学梦。近年来,基金会共捐资2020万元,帮扶新疆和田、贵州黔东南等地区的4400名学生完成了学业。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学会了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脱贫奔小康就有了新希望。

    2019年秋,国家能源集团北京总部迎来了10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接受“爱心学校”项目资助的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首都。一名学生激动地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我梦想中的北京,真好。感谢国家能源集团,感谢基金会,让我参观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游览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最激动的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回去后,我要把我的所见所闻带给同学们,一定好好学习,回报国家和社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截至目前,基金会累计捐资8125万元,在全国7个省(市、区)援建了17所“爱心学校”。

    一所所崭新的学校,给了孩子们求学圆梦的港湾,更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信心,成为放飞梦想的起点。

    爱心书屋:为孩子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2011年起,基金会又紧锣密鼓地开展“爱心书屋”项目,目前已在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陕西等15个省(市、区)的中小学,建成“爱心书屋”14516所,捐赠图书2697万册,直接受益学生达1075万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爱心书屋”项目2011年启动的第一站,该项目覆盖了全区315所学校,23万学生受益。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接收了1600名来自外地的农民工子女,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基金会“爱心书屋”项目向学校捐赠了5万册图书,建起了“爱心书屋”,图书一上架,就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我爱学校的书屋,更爱书屋里的每一本图书,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位老师告诉我,这是学生在读书会上的朗诵,他还向我描述了孩子们在“爱心书屋”看书学习的情景:他们或倚靠书架饶有兴致地翻看,或蹲在墙角聚精会神地阅读。以前,孩子们课外时间多在操场上嬉戏,现在,一下课就冲进“爱心书屋”,如饥似渴地捧起喜欢的图书。通过读书,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课余生活丰富了,透过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光明的未来。

    “爱心书屋”项目的不断延伸覆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关注。2016年,贵州省台江县教育局慕名找到基金会,恳请基金会为台江县的中小学配备“爱心书屋”。了解情况后,基金会根据学校需求,为全县47所中小学捐赠116万元,采购配备了12万册图书。

    一位老师给我发短信说:“你们捐赠的书籍真是雪中送炭、春风化雨。这些书籍会让孩子们的人生更精彩。我真诚感谢你们的善举!”

    “爱心书屋”虽然小,但传播知识的意义大,孩子们翻开的不只是一本精美的图书,更是一扇知识的大门。书屋里一册册凝聚爱心的图书,散发出阵阵书香,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培育着他们的美好情怀,知识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从“爱心救助”到“爱心学校”,再到“爱心书屋”,这些爱心行动项目,都是基金会在扶贫济困、助力决胜全面小康道路上的真实写照。

    如今,基金会还在拓展实施“爱心红丝带”“爱心之旅”等项目,让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一张张“爱心名片”将融入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中,闪耀在社会公益事业的档案里。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8月20日 总第3566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