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帮扶路 同心共筑小康梦

作者:曹兰桂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20-07-02 星期四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大通湖区对标“体检”、精准研判,在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中,坚持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衔接,通过土地流转稳定增收、产业发展带动致富,多措并举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同心共筑小康梦。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区共记录3890户9711人实现脱贫,11个省级贫困村退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翻开贫困户杨华明的扶贫档案:这是依托“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脱贫的一个典型。2014年建档立卡时已年满66岁的杨华明,早几年因妻子病故导致债台高筑。2017年杨华明的年均纯收入仅两千出头,2018年奇志合作社在村里落地后,聘请他进行田间管理。“我已经70多岁了,他们不嫌弃我年龄大,聘用我,感觉很开心,一天100元够补贴家用了”杨华明高兴地说。现在他掐指算算自己的年均纯收入:田间管理薪金、土地流转费、独生子女费、种水田收益、盈利分红等,他的年均纯收入翻了5倍。对在家门口挣钱照顾家两不误的生活杨华明表示非常满意。

    从档案架中随手抽出另一本扶贫档案,这是得益于“企业+帮扶人+贫困户”模式奔小康的又一个缩影。原本不宽裕的家庭,因赵建科的疾病而雪上加霜,上有年迈的双亲要赡养,下有未成年的小孩要供读书。每年春秋开学季赵建科就要四处借钱。2018年下半年,赵建科的帮扶责任人杨玉连进行例行走访时带来了好消息:众仁旺要村里帮忙担保并推荐能吃苦耐劳的贫困户到企业上班,杨玉连马上就想到了赵建科并担保其去企业工作。现在从赵建科的扶贫档案的受益明细中可以看到:105元/亩的地力补贴,56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还有两夫妻在“家门口”众仁旺上班的工资性收入,总共每个月平均收入近7000元。比起扶贫档案上记录的2018年以前的收入,赵建科笑得合不拢嘴。

    每一位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史我们无法像放映电影片段一样进行回放,但却能从每位贫困户的“一户一档”中,找到扶贫帮困路上“政府、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贫困户”一起走过的“痕迹”。一份份帮扶计划、一次次走访记录、一笔笔受益明细、一串串增收的数额……这背后见证的不仅是近些年国家扶贫政策落实落地的成效,更见证着全区人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起奔向小康生活的“加速度”。

 
 
责任编辑:刘琛 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