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寸心寄父老 且以岁月付山河

——山东省档案馆“第一书记”扶贫路上的小故事

作者:特约通讯员 刘一枞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0-06-11 星期四

    2012年4月,山东省档案馆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选派首批“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8年来,省档案馆先后派驻4轮共20位“第一书记”分别赴临沂市费县朱田镇、梁邱镇,滨州市无棣县,德州乐陵市黄夹镇等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第一书记”脱产驻村、扎根一线,在贫瘠穷困的乡野山区留下了奔波忙碌的身影,面貌焕新的村庄见证了他们的为民情怀。省档案馆作为派出单位,全力支持“第一书记”工作,协调推进扶贫任务落实,共同参与、见证脱贫攻坚伟大历程。本文撷取了近年来“第一书记”扶贫路上的几个小故事,记录他们在帮包村的工作点滴,分享他们这段汗水与幸福交织、平凡而又精彩的岁月。

    村里来了个年轻人

    时光回溯到2015年年初。在费县雁鸣湖村的田间地头、山中小路上,时常会看到一个背着双肩包、骑着电动车的年轻人。他就是省档案馆派驻帮包村“第一书记”孙斌。这个“80后”小伙子起初并没有引起村民的注意,直到村里由于建小学操场征用菜地而引发一场纠纷。当时,村委会征地协调不成,施工方因赶工期强拆了村民的菜园子,引发了矛盾。孙斌及时赶到现场,讲政策说道理,安抚村民情绪,让村民们理解这个操场是建给子孙后代的,大家都是受益人,终于做通了村民工作。事情的圆满解决,让孙斌开始赢得村里党员群众的信任。之后,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办公室和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相继顺利建成,村民对“第一书记”再次刮目相看。而孙斌也深知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进行走访。为了不遗漏村民的意见,他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位村民的话,晚上回到宿舍再整理总结。他的执着、热情和坦诚影响着雁鸣湖村的党员干部,曾经纪律涣散的村两委班子逐渐团结起来。他带领村民修路通水、完善基础设施,并先后建起食用菌养殖基地、果蔬种植合作社,村集体也从零收入的“空壳村”发展成为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实体村”。孙斌个人在全省第二轮“第一书记”工作总结暨第三轮工作推进会上受到表彰。

    像孙斌一样的“80后”年轻干部在省档案馆“第一书记”中共有7人,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青春汗水、激扬青春战歌,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一往无前的执着投身脱贫攻坚大业,镌刻下无怨无悔、多姿多彩的青春印记。

    小花生作出大文章

    “第一书记”臧成刚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大多与扶贫工作相关,其中,2018年9月的一条信息格外醒目:以本地花生为原料的花生制品加工扶贫就业车间今天正式开业!从提出设想、考察论证,到协调资金、开工建设再到建成开业、顺利投产,这处坐落于费县梁邱镇新泉村、紧邻342省道的扶贫车间凝聚着臧成刚近一年的心血。

    初到新泉村察访民情、走访农户时,臧成刚了解到,本地盛产花生但产品价格不高,村民收益得不到保障。在与村两委深入调研后,他认为建设扶贫车间、开展花生深加工是提高种植户收益、带动村民致富的好路子。然而,建设车间一需要地,二需要钱,三需要能人领路,每个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拦路虎”。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了解情况后,及时与费县县委领导到现场进行调研,首先解决了用地难题,并从省档案馆经费中拨付10万元用于车间建设;资金方面,臧成刚又协同村两委多方奔走,筹措50万元用于厂房建设和生产线引进;他们还从外地请回本村致富能手注册企业、承租车间。生产线启动后,各类花生制品年产能达600吨,既解决了种植户的花生销路,为村集体带来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又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了十多个就业岗位。

    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农业产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见证了省档案馆的“第一书记”们因地制宜,指导帮包村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各类种植养殖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厂和商贸流通基地的显著成效,也使扶贫工作唱响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旋律。

    穿针引线协调社会帮扶

    乐陵市黄夹镇范纸坊、胡纸坊、杨纸坊3个村是省档案馆第四轮“第一书记”帮包村。3个村位于地势较高的乐陵市西部,每逢春耕,境内跃丰河就会断流,加上灌溉井数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特别是今年因引黄工程上游清淤,跃丰河提前断流,农田灌溉形势更加严峻。为此,省档案馆联合北京银行济南分行迅速开展了“为贫困村打‘爱心井’帮扶项目”,北京银行济南分行党员干部职工踊跃捐款近11万元,“第一书记”组织村民筹措资金7万多元,以几乎每天一口井的速度为村民打井近30眼,彻底解决了近20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在省档案馆“第一书记”的扶贫路上,北京银行济南分行工作人员的身影频频出现,这是省档案馆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主要负责同志积极联络协调的结果。在梁邱镇大夏沟村,银行员工对单亲及贫困家庭儿童进行结对帮扶,资助其高中毕业前的学习生活费用;在梁邱镇燕山村,银行员工捐款10万元协助建成“爱心卫生室”,一举解决了困扰当地村民多年的看病难问题。但他们并不是省档案馆拉来的唯一扶贫“赞助”。在这场扶危济困的爱心接力中,绿地集团山东事业部、凯米特铝业、雪尖茶叶等数十家企业都曾在“第一书记”的协调下热情参与、慷慨解囊。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在与“第一书记”的交流中强调,“第一书记”是一项系统工作,不能靠单打独斗,要善于做好宣传发动和统筹协调工作,凝聚各方形成强大合力。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也身体力行,为解决“第一书记”遇到的资金、项目、技术难题,多次搞调研、作汇报,沟通联络、协调解决;馆领导班子成员密切关注扶贫工作,经常到帮包村调研慰问、现场办公;在省档案馆领导的带动下,全馆上下热情支持扶贫工作,积极参与各类募捐、志愿活动,参与扶贫、奉献扶贫的风气悄然形成,省档案馆真正成为驻村“第一书记”们最可信赖和依靠的大本营。

    档案业务专长派上用场

    杨纸坊村92岁高龄的老党员安春生参加过著名的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他大概没有想到,“第一书记”的一次走访慰问不仅带来了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还使自己珍藏多年的立功受奖证书、奖章焕然一新。

    今年1月,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到“第一书记”帮包村走访当地困难群众、老党员,在慰问老战士安春生时,注意到老人在战争年代荣获的奖状、证书因保管不善破损严重,遂向老人提议由省档案馆的档案保护专家为其修复。两个月后,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再次探望老人并带来修复后的奖状、奖章,老人看到这些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珍贵证件焕然一新,欣喜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档案工作是省档案馆“第一书记”们的业务专长,也成为他们开展扶贫工作的独特优势。驻乐陵市黄夹镇的刘虎等“第一书记”结合贯彻落实《村级档案管理办法》,提出建设“党建引领、档案护航”宜居魅力纸坊的口号,拟定了《黄夹镇3个纸坊村集中连片发展项目设计方案》,对照“组织健全、领导有力,档案齐备、有据可查,环境改善、村貌提升”的目标对3个帮包村进行改造提升。省档案馆为帮包村捐赠了电脑、办公桌、档案柜等设施设备,通过发挥档案部门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支持帮包村的村级档案室规范化建设。针对黄夹镇作为革命老区,拥有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冀鲁边军区)司令部旧址、“铁帽子五连”连部旧址、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旧址的红色资源优势,省档案馆领导经实地调研,与当地党委、政府就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达成共识,并形成了初步共建方案。

    扶贫工作既有矩可依,又无定式可循。细流涓涓的关爱是扶贫,情深绵绵的感化是扶贫,让百姓圆梦顺心是扶贫,为村庄指路明向是扶贫。山东省档案馆通过将档案工作与“第一书记”工作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之路。

    架起村民连心桥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在“小红书”APP上,许家崖水库大桥成了新的春游“打卡地”。这座横跨东西、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的大桥背后凝聚着省档案馆领导和两任“第一书记”历时近4年的不懈努力。

    省档案馆第二轮、第三轮“第一书记”帮扶的3个村地处费县西南部山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民进出县城和镇里都需沿许家崖水库绕行近3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不仅如此,与县、镇驻地在地理上的隔阂也使村民心中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藩篱,不知从何时起,村民的思想也变得保守了。“反正我们也干不过人家,辛辛苦苦种出的那点儿收成运到县里、镇里卖回的钱,还不够运费钱。”眼看着湖对岸的村庄日渐发展起来,一些原本就很有上进心的村民也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第一书记”在入户调查时听到村民们集中反映这一问题后,积极向省档案馆领导作了汇报。省档案馆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帮包村跨湖交通问题,决定帮助乡亲们完成心愿,协调修建跨湖大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村发展的瓶颈。省档案馆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帮包村实地考察,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建设大桥的必要性、可行性,最终协调资金500万元用于建设跨许家崖水库大桥,并带动县财政资金1200万元用于建设连接主要公路的道路共5公里。至第三轮“第一书记”离任时,大桥已初步建成,大桥和道路成为梁邱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缩短村镇、镇县间交通距离10多公里,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问题,有力增强了帮包村乃至全镇的发展后劲儿。大桥的修建引起了群众的高度关注,村民们每每念及“第一书记”和省档案馆的帮助时,都把这座桥称作“连心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朴素愿望。为全力支持、全程参与脱贫攻坚、共建小康的民族伟业,8年来,山东省档案馆先后派出32人奋战在“第一书记”岗位以及乡村振兴服务队、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队、“四进”工作组等脱贫攻坚一线。他们中有管理经验丰富的厅级干部,也有敢闯敢拼的“90后”;有年均50多岁的“全处级阵容”,也有克服非常阻力、展现非凡作为的巾帼女将。下派过程中,他们中多人曾面临自身健康告急、家人生病需照料、孩子升学需陪伴的两难局面,但仍坚持战斗在前沿、奔忙在一线。他们带领着村民和企业攻坚克难、强基固本,盼着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致富。他们脱口而出的“我们村”,流露出对乡亲的眷念,他们脚踏实地的奉献中饱含着初心和使命。他们以务实、严谨、高效的作风和服务为民的赤子情怀展现了新时代山东档案人的精神风采,书写着共产党人言必信、行必果,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时代华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6月8日 总第3535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