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广纸的“活”档案

作者:郭建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12-02 星期一

    广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纸”)作为大型的新闻纸生产企业,有着80多年历史。我是广纸的老员工,对广纸的发展历程比较清楚。

    2018年7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纸网联合摄制《纸世界》专题片。摄制组请我带他们到广州造纸厂旧址拍摄并对我进行采访。我带他们到只剩下一些旧建筑的老厂址,并对着镜头讲述了广纸的历史。多年来,我负责广纸的对外宣传工作,经常为各个媒体介绍广纸荣耀而艰辛的历史。

与档案结下不解缘

    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广纸的历史,后来进厂工作后,又常听师傅们讲。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事企业宣传工作,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对广纸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在工作中,经常参与企业的重大活动,每次都将一些照片和相关资料整理归档。我知道,这些档案资料见证着历史,不可或缺。而对这方面的认识,则缘自当时厂志办的编纂。那时,我耳濡目染了他们在编纂厂志时翻阅大量档案资料的工作过程,认识了档案在厂志编纂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参与第二卷厂志的编纂工作后,我经常到厂档案室查档,对在档案利用过程中资料完整或缺失的感受都深有体会。从此,我每次参加厂的深化改革、技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等重要活动,都会主动做好照片、录像和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工作,我知道,这是见证发展、传承历史的重要依据。

做甘于平淡的兰台人

    进入21世纪,广纸实行深化改革,精简机构。两办(党委办、公司办)合一后,我开始从事档案工作,这项工作让我终身受益。我通过参加档案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日常工作中,我在经验丰富的岑志玲等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做好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工作。

    档案人在平凡岗位上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以娴熟业务和良好服务,急工作所急,为工程项目提供资料,为检修工程、管理业务等各类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档案利用服务;档案人默默支持和帮助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改技措、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档案人,甘于平淡、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我积极参与广纸8号纸机项目工程的验收,随大家一起加班加点,埋头苦干,有条不紊地指导和协助项目管理、工程技术等人员提交归档资料,又忙而不乱地将数以千计的各类图纸、照片等材料进行立卷归档。尽管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不长,但我深刻体会到,从事档案工作需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从“档海”中“淘宝”

    2010年7月,市总工会工运部与广纸工会联合举办“永恒的瞬间”大型图片展,通过档案资料向人们展现新中国(广州)工业发展的缩影,通过以广纸为代表的工业企业的变迁,展现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公司党委及工会领导对我委以重任。这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工作,好在这几年里,我在参与广州造纸志、广州轻工志和广州市志的编纂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展览的组织筹办工作中,我一方面制定整体目标和工作实施方案,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走进档案室,查阅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大力配合市总工会做好涉展各厂的组稿工作,负责收集和整理所有工厂的资料,送制作单位编排展板及画册。经过数月的艰苦拼搏,我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2012年,海珠区文联与区作家协会联合采写、编辑出版了《寻找当年的激情岁月——广州海珠区工业大道回眸》(以下简称《回眸》)一书,在组成写作班子时,区文联推荐我参与其中。为此,我经常走进档案室查找资料,最后写了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南国纸城》。这篇文章不仅入选了《回眸》一书,还获得了某集团征文的特等奖。当年,海珠区档案部门一位领导对我说:“这篇文章记叙了广纸的前世今生,时间跨越80载,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材料,你真是把广纸的档案用‘活’啦。”

    2016年,在广纸建厂80周年时,我提议写一本书、拍一部片、演一台戏、办一次展,以及开展职工征文、微电影比赛等系列厂庆活动。这一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广纸开展了各项活动,展现了新广纸人的形象,收到良好效果。其中,编纂出版的《纸城春秋》一书,好评如潮。此书编纂顾问、原厂志主笔黎寿昌认真审阅了样书的每篇文章后,激动不已地对我说:“这本书填补了1993年以后的历史空白,详厂志之略,补厂志之缺,既是对前两卷厂志的继承,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突破。”我深知,这其中,档案的作用功不可没。

    《纸世界》摄制组在南沙厂区采访拍摄时,我向有关人员赠送了《纸城春秋》一书。中国纸网总经理丁霞如获至宝,马上翻阅,颇为感慨地对我说:“你真是广纸的‘活’历史。”其实,如果一定要称谓的话,我更愿做广纸的“活”档案。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12月2日 总第3457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思思(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