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优抚金

作者:中铁八局 李业树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9-09-02 星期一

    前些日子,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同学成刚打来电话,告诉我尽快把父亲的身份证、户口簿及伤残证明、下放证明等相关材料扫描发给他。成刚是老家的村支部书记,此次打电话的目的是落实父亲的优抚金上浮问题。随着突然的电话和通知,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响应领袖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广阔的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产业工人——我的父母,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下放到家乡农村,从而成为了新中国亿万农村公社社员的光荣一员。

    渐渐地,父母在老家扎根下来,先后生育了我们5个兄弟姐妹,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家7口人,哥哥和我是家里的两个男孩,当年并未成年。那是一个吃大锅饭,全体社员集体劳动记工分的年代,女工和未成年人通常算半个工分。因此,每到年终岁尾生产队清账时,我家总是超支。连年超支,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家人想到唯一的办法,只有试着找到原工作单位提供帮助。

    父亲在工厂工作期间,曾发生过工伤。然而,时过境迁,档案室的工作人员也发生了岗位调整。虽然查找档案的过程非常痛苦和困难,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昔日工友的帮助下,父亲终于找到了自己当年因公负伤的档案——这是我们一家7口人的救命稻草。带着这份工伤档案,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下,父亲终于领到了他第一个月的优抚金26元。

    记得那天,父亲把村长、村会计、社员小组组长等相关人员都请到我家吃饭。那天,家里专门去集市买了1斤猪肉,虽然我很眼馋,但是大人们吃饭喝酒,我们小孩子只能在边上玩泥巴,因为捣乱是要挨打的。不过我明白,父亲的档案给我家带来了喜气。

    时光荏苒,30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样的场景,依然让我记忆犹新,因为这是我家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如今,生活在新时代的父亲,住进了现代化的公寓。早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在今天看来已是不足为奇。日常生活中,年过八旬的父亲总是教育我们兄弟姐妹:我们家庭的幸福都是组织给的,无论何时,要永远记得报党恩,努力工作,奉献社会!

    现在基层项目部办公室工作的我,档案管理成为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要求自己,本着对单位、对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平时抓好档案收集,做好分门别类的整理,并持之以恒做好档案管理各项工作,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档案管理作出自己应有的作为。

 
 
责任编辑:李聪 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