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档案 难忘的记忆

作者:唐建设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8-16 星期五

    最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在河南省博物院开展。在展厅里,我看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这张照片我们家也有一张,父亲把它镶在镜框里,端端正正地挂在书房里,一直挂了半个多世纪。这是父亲生前最珍爱的照片。

    这张拍摄于1958年的照片,画面很生动,神采奕奕的周恩来总理和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在一起,正挥笔为胜利水库题词。周总理的身旁,就是我的父亲唐凤纪,他作为《河南日报》的记者,负责周总理视察期间的采访和报道工作。这次采访令父亲感触很深:“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人民群众对总理的信任和爱戴,都是发自内心的。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周总理身上体现得真挚而生动。”父亲说,那次采访让他刻骨铭心,终身受益。新闻工作者要向周总理学习,深入群众,和群众交朋友,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满腔热情地宣传报道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所创造的光辉业绩。

    我的父亲自幼家境贫寒,只上过几年小学。1943年,他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树立了远大的革命理想。不久后,父亲到延安保卫局工作,以刻章师傅的公开身份作为掩护,成为一名在隐蔽战线工作的战士。

    我的父亲生前给我们讲述最多的,就是陈家富烈士。他与陈家富是同乡,一起去的延安。一次,他和陈家富等人由延安返乡探亲,路上被国民党的军队抓了壮丁。他们经过周密计划,在一个夜晚成功逃脱。此举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延安鲁艺剧团专门排练了话剧并公演。不久,国民党军队全面进犯延安,父亲经党组织同意回乡参与土地改革工作。陈家富则留在延安参加了游击队,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壮烈牺牲。边区政府后来追认陈家富为革命烈士。父亲晚年专门写了回忆录,以纪念陈家富。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我的父亲任《河南日报》驻洛阳记者站站长,那是他最忙碌的时期。当时的洛阳是新中国规划的工业基地,专家云集,大型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他白天深入企业车间、建设工地采访,晚上要回家赶写稿件,常常工作到深夜。

    我的父亲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他努力自学,刻苦钻研,很快就成为《河南日报》最优秀的新闻记者之一。他的新闻敏感性极强,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同事们用“大笔如椽、文章锦绣”来称赞他。他笔耕不辍,撰写了专著《洛阳今昔》;他采写的洛阳拖拉机厂等大搞自动化的系列报道,影响较大;他执笔的《河南日报》社论《向生产自动化迈进——论现代化企业技术革新的方向》曾被《人民日报》转载。

    我的父亲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曾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1960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全国文教群英会”。他一直保存着当年的会议出席证及有关资料,其中非常珍贵的是一张有周总理签名的请柬,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宴请与会代表,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动模范、知识分子的厚爱和尊重。父亲接到请柬非常激动,这是他第三次见到周总理。这次会议盛况空前,会期13天,与会代表超过6000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民主人士沈雁冰、何香凝等也出席了会议。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的经验交流。会议闭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枫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颁了奖。父亲生前对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的事情讲得很少,我是从他留下的回忆录中知道的。他说,这次会议激励了他一生。

    我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看父亲的一生,觉得他活得很艰苦,但更多的是感到他活得坦荡、活得荣光。

    想起父亲那一代人,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与共和国联系在一起。他们为共和国的建立出生入死,为共和国事业的巩固历尽艰辛,为共和国的发展勤奋工作,与共和国休戚与共。他们所坚守、所秉持、所践行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他们。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8月15日  总第3412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段立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