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来信

作者:中铁电化局 曹 静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9-07-26 星期五

    在我接手档案工作没多久,好友便给我讲述了他在多年前收到过一位老人来信的故事,并将当时拍照留存的来信内容发给了我。

    信的第一页上写着“人老了,总爱回顾那些无人问津的历史。”接下来几页,老人回顾了他引以为傲的一生,随后是一沓子奖状。此外,还有几张坦桑铁路的翻拍照。

    出于档案工作者的敏感性,在经过领导审批后,我调阅了这位老人的个人档案。这位老人退休前,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千万一线职工中的一员,名叫马义成,1932年出生于山东、1951年参军入伍……直至1992年于原西安铁路局渭南机修所(现属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工作直至退休。

    老人在信中讲述了他的一生,“我一生中先后参加了越南铁路的援建,参建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陇海铁路、被誉为“全球百年工程”的青藏铁路,但最难以忘怀的是1971年6月我被选派加入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负责机械修理工作的那些日子。六年的时间里我只有五十天的回国探亲时间,因为表现突出,我从机械技术员升任为片区机械工长……”

    就这样老人将我带进了20世纪70年代坦赞铁路的那段历史。

    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1964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赞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三大铜矿产地,却苦于没有出海口而使得铜矿贸易大大受限。它需要一条通往坦桑尼亚出海口的交通命脉。坦赞政府先后向世界银行及苏联政府申请援建坦赞铁路,但均被婉拒。

    作为新中国送给非洲人民的一份厚礼,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并派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中铁一局、中铁二局、中铁三局、中铁四局、中铁五局和中铁建工等单位5万余名铁路建设者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缺医少药、食品短缺、气候炎热的崇山峻岭之间、遍地荆棘之中、疾病肆虐的艰苦条件下,同当地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历时6年时间建成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

    坦赞铁路为当时新生独立的赞比亚提供了最急需和重要出海通道,为帮助赞比亚打破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主义封锁、支援南部非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非洲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非洲自由之路”。这也是中国无私援建非洲朋友的一座丰碑。在26届联大,26个非洲国家投了中国的赞成票,“是非洲人民把中国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主席就是这么说的。

    坦赞铁路的政治影响力也是我们今天“一带一路”的宝贵财富,今年4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在多国国家总理的见证下,中国中铁集团公司领导分别与马来西亚、东帝汶、菲律宾3个国家的政要和来宾,就加强设施联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并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也许过不了多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大地开出灿烂的鲜花时,非洲各国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又会再次重新关注它潜在的价值。

    老人在信的最后写道:“参建坦赞铁路直到完工后,由于工作调动,我才发现,我这些宝贵的资料并不在档案袋里。现在我80多了,写这信不为别的,只是请求组织把随信寄出的资料放进档案,以此证明我曾经奋斗过的历史并非子虚乌有,这是我对组织唯一的请求。”是呀,薄薄的一张草纸,能记载一个人多少回忆?小小的一卷档案,能承载多少岁月的痕迹?我们无法估量,也无从估量!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如此想来,人生的意义大概就是在年华老去时,还有几段回想起来引以为傲的往事,也许这在别人眼里,不过是些许小事,然而对于自己,却是难以泯灭的似水流年。那对于我们档案工作者来说,人生的意义又多出一层,那就是:在面对档案工作时要心存敬畏,厘清思路、夯实工作作风,当好真实历史的“记录者”!当时光流转,在静谧中回首岁月光辉时,让档案见证着你和我共同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