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路

作者:合江县档案馆 王飞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9-07-25 星期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下这段话。在我的记忆中,山里的路就像鲁迅先生写的这样,所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路从石板铺起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公路。

两条腿走出的路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小时候听老辈讲山里行路的艰难,不明白老一辈走过的路是多么的难。然而现在的我的职业让我能接触到很多的档案,因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山里路的艰难有了较深的理解。据四川省《合江县志》记载,1965年2月投入劳力6967人,投资29.7万元修建好甘雨到先滩的公路,借着这条公路,货车可以直接开到县城。至今我还记得老辈们讲,早上天未亮从家里出发的话,得晚上天黑才能走到县城,如果运气好搭到顺路的货车,则能节约半天的时间。自从我有过不间断爬山4个小时的经历后,我理解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老辈们的不容易,那时山里的路真的是凭借两条腿走出来的路。

四个轮子跑的路

    1969年,合江县正式开通客运,当时全县只有4辆客车,一年客运量只能达到4000人次,周转量达到24万人次。改革开放后,1983年合江县则有46辆客车,从县城到石龙乡每天也能有4趟车。乡亲们从家乡到县城终于不用再走上一天的路,只要花上1.5元坐上4个轮子跑的客车就能到县城,时间也只需几个小时,大大拉近了大山里的乡亲们和县城之间的距离。

    20世纪90年代,我上初中的时候客车班次少,运力严重不足,公路路面破破烂烂,从先滩到石龙,客车有时的速度还不如自己走路快,一到放假,我就约着同学走路回家,快要到家时才会被客车追上。高中的时候我到县城念书,每两个周末得坐客车往返于石龙乡和县城,由于路途弯道多,还需要翻越大丫这个大山口,因而仍需3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家。

    2005年合渝路合江段完工,路面升级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舒适度大为改变,坐上客车再也不用担心从座椅上弹到车顶撞上头,从石龙乡到合江县城仅仅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如今,山里的路变得越来越好,路面平整,弯道变直,我自己开车从老家到县城只需1个小时,其中还可以开上一段高速公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飞跃发展,带动了山里的路的发展。在2018年第一次渝川黔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上,重庆市江津区与贵州省遵义市、四川省泸州市签订了《渝川黔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框架协议》,三地将共同建设渝赤叙高速公路,到通车的那时候,山里的路将迎接来第一条高速公路。

脱贫攻坚带来的入户路

    新中国的发展让家乡与各个大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但从石龙乡场上到我老家王家祠村走的还是几十年前集资修建的石板路。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小时候上学时爬坡上坎加上雨天路滑,几次滑倒摔在路边的水田里吃“浑水汤圆”的经历。

    当时父母经常教育我要认真读书,走出大山,将来别再做这山里的农民。我那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问为什么一定要走出生我养我的大山,父亲就讲了一件他和母亲挑“征购粮”的故事给我听。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年,父母刚从云南回到家乡种粮,好不容易老天爷帮忙,收成好,以为那年能过个好日子,但到征购粮食日子时却出了差错。原来从老家到乡场上的路有一段是几乎90度笔直的坡,母亲在挑“征购粮”下山的时候不小心脚踩到“活动”的石板,将“征购粮”洒到旁边的地里和土混在一起,结果“征购粮”没交上,本来丰收的日子却过成紧巴巴的日子,母亲一直埋怨是山里的路害得家人过不好。

    以前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怕猪养太大没人抬上场去交,怕老人得病没人抬到场上去医”,山里的人早就盼望着山里的路也有一天能修建成水泥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习近平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从老家王家祠村到石龙乡场上修建起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现在小轿车已经能直接开到老家门口。山里的路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从石板路变成水泥路,从前卖猪要请人抬,现在收购商直接开着车到家门口来收,乡亲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去年过年母亲坐上轿车回到老家时,一个劲地夸党的政策好,政府这场脱贫攻坚战争打得漂亮!

    山里的路承载着我对新中国的记忆,始终抹不去,它的发展,为百姓带来财富。山里的路这几十年的变化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终究会带来幸福的生活,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罗京 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