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情怀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巴林左旗支行 周兰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9-07-22 星期一

    虽然我不是一名档案工作者,但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曾经接触过档案,逐渐认识了档案,也受益于档案,对档案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

    刚从校园步入社会的我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我一直在计算机管理岗,随着信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档案工作开始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电子档案成了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按照要求,市级以上人民银行要将近十年的文字档案全部录入形成电子档案,这就需要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来协助档案管理人员完成这项工作。这时,因工作的需要,我被调入档案室负责协助建立支行电子档案。在这里我才了解,原来档案是一门严谨的事业,它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刚开始我对档案工作一窍不通,在整理档案的日子里,在档案管理员的帮助下,我慢慢地理清了工作思路,从对有价值的材料收集、给资料编页码、确定保存年限到档案的装订、录入、保管,再到对不完整的材料进行补充,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文件进行裁剪、裱糊,我一步步学习,直到熟练。档案工作不轰轰烈烈,也没有声名显赫,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档案工作既紧张忙碌,又枯燥繁琐,然而档案整理过程中倾注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劳作。

    档案承载着历史、记录着文明,它让历史再现,让人民永远记得历史的辉煌。2016年,我所在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巴林左旗支行承接了《巴林左旗志》金融篇的续编工作。《巴林左旗志》的编纂必须以史实为依据,以资料为基础,而档案是编纂素材的最佳来源。我再一次走进了档案室,一切那么熟悉。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密集架,犹如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列车,驶向远方;翻开一页页翔实的档案,犹如一幅幅金融工作的画卷,扑面而来。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卷卷过目,在字里行间采集数据,获得大量素材。如今,一部反映巴林左旗金融系统1991年—2015年发展历程的8万字续编初稿已“浮出水面”,档案资料为续编提供了“半壁河山”。由此,我深刻感受到档案的重要性,没有档案,《巴林左旗志》则会步入无根可寻、无源可溯的境地。

    档案以它固有的形式,储存于室中,静静等待,无怨无悔,不计得失。而当人们需求时,倾心相助,厚积薄发,惠泽社会。

 

 
 
责任编辑:段立琳 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