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虹口老宅

作者:中远海运(上海)有限公司档案管理中心 宦奇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9-07-18 星期四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终身难忘的,有快乐的,有忧愁的,有青涩的、也有无奈的……

    上海市虹口区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童年是在虹口区虬江路173弄——积善里度过的。这是一条日式石库门弄堂,约100米长的弄堂贯通了南面虬江路和北面邢家桥南路,便利了来来回回的行路人,直弄堂旁串连着一条条横支弄堂,支弄堂里有着南北对称的一户户黑色大门,暗红色墙壁把弄堂装扮得具有浓厚的江南传统民居格调。小时候的我就是在弄堂里与小伙伴们尽情玩耍的,在无忧无虑和嬉闹中长大。这里天刚蒙蒙亮,阿姨、外婆们就拎着篮子出门买菜;上班的人们吃过早饭,陆续出门,或骑车或快步向工作单位赶去;而我也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离家向学校走去,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在虹口的区域内,曾留下多少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山阴路和溧阳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曾有鲁迅、茅盾、郭沫若、夏衍、聂耳、丁玲等许多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在此驻足生活和工作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就创立于多伦路上;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院也在这里建立起来。

    追溯上海近代租界时期发展形成的历史,不难发现,沿着四川北路自南面的苏州河起延续至北面的虹口公园,是虹口地区现代都市商业生活空间的主轴,大量的历史建筑都围绕这条主轴线分布:苏州河北部与黄浦江交汇处,积聚了上海近代最重要的历史建筑群,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上海邮政大楼、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以及矗立在外白渡桥畔的浦江饭店等建筑,是上海近代建筑国际性的典范,见证了近代上海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兴衰,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虹口的发展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浦区)老大虹(口区)老二”。这里留下了我自己数不清的足迹,也是我自己学习、生活、工作、恋爱、结婚和生子的地方,与我而言,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情结。

    曾经的棚户区、旧马路、老码头等旧时情景,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海宁路、四川路等大型绿地,北外滩滨江观光大道和航运一条街。清晨,航运街上的白领青年们,步履带风一般匆匆地奔向商务高楼,开始一天的奔波忙碌;中午,退休老人们在大型绿地休闲漫步,自由自在地遛鸟、下棋、拉琴、看书、唱歌,安稳地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傍晚,在滨江观光大道上,一对对情侣、夫妻谈情说爱、窃窃私语,惬意地沿江慢跑、散步,陶醉在甜蜜的二人世界中。渐渐地,江边的楼房亮起灯火,与天上的星光打成一片,像升起一簇簇永不熄灭的礼花。夜晚的四川北路灯光、湖光、星光交相辉映,美丽之至。

    40年来虹口地区的生活场景,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衣食住行的巨大变迁。在感叹时间飞逝的同时,人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变化”两字。这变化小到我们周围的吃饭、穿衣、住房、乘车,大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和城市。我亲历了生活的巨大变迁,成为这个伟大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由衷地为这个时代感动,为今天的幸福感动!

 
 
责任编辑:张雪 实习编辑:魏安宁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