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大阅兵

1956年:磅礴士气滂沱雨

作者:余 玮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6-28 星期五

    1956年的国庆是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的第一个国庆。在雨中,受阅官兵的军装被雨水淋得湿透,精神却越发饱满,踏着水花前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庆阅兵中唯一一次雨中阅兵。阅兵部队乘坐的汽车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国产85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首次受阅。因为大雨,天安门上空没有出现原定参加阅兵式的96架飞机的身影……

拟变动的阅兵方式曾引发异议

    1956年“五一”刚过,中央军委就首都国庆节阅兵问题进行了研究。因为部队刚授军衔一年,将帅们对国庆节阅兵有着新的想法和认识,在一些问题上也产生了争论。6月9日,第76次军委会议讨论国庆节检阅部队的准备工作。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发言说:“每年的阅兵命令内容相同,今年可否不发命令,由各位元帅轮流检阅,以过渡到由总参检阅部队。”彭德怀与其他一些元帅们商定,以军委的名义将阅兵组织情况以及必须请示的问题向中央写一个报告,提出初步的建议。

    7月13日,毛泽东作出批示:“仍由国防部长阅兵,并照旧发布命令,不要改变。”并指示将这个文件批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陈云,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市长彭真,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阅件退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

    195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毛泽东曾说过,1956年是多事的一年。国际上闹了几次大风潮,帝国主义搞了两次反共大风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有两次大的辩论风潮。但是对于年轻的共和国来说,却是一个政治开明、经济发展、科学起飞的一年。国庆前夕召开的中共八大为人们展示了国家发展的前景,明确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是年1月,周恩来总理所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更是鼓舞全国知识分子的前进动力。此后制定的1956年至1962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1956年国庆阅兵,准备时间较早,也很充分。在举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时代大背景下,虽然不“逢十逢五”,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周年阅兵庆典活动仍十分隆重。

欢呼声和掌声盖住了秋雨声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被装饰得更加雄伟壮丽。天安门城楼正中是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广场正南树立着孙中山的画像,两侧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

    上午近10时,在《东方红》的军乐声中,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还有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尼泊尔首相阿查里雅和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5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劳动人民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观礼台上站满了观礼的嘉宾,共有1.3万余人。

    当天,北京城区从清晨就开始下雨,但对领袖的欢呼声和欢迎贵宾的掌声,盖住了淅淅沥沥的秋雨声。

    上午10时整,庆祝典礼开始。阅兵式在雨中照常进行。

    彭德怀元帅在阅兵总指挥杨成武上将陪同下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然后登临天安门检阅台宣读国防部的命令。

    分列式开始时,雨下得更大了。受阅部队的组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石家庄步兵学校、西安炮兵学校、南京工兵学校、第1坦克学校、徐州第5航空预备学校、大连海军学校、第5海校的学员,有第24军、第63军、第65军、第66军、第69军、坦克第1师、伞兵教导师、炮兵第2师、炮兵第10师、炮兵第14师、炮兵第32师、警卫第1师的官兵,还有防空部队1个师另1个团、1个机械化师、公安军部队、礼炮礼花队、海军、空军飞行部队的官兵。共有11929人受阅。

    受阅地面方队共有29个。滂沱大雨中,指战员们的军装已经被淋得湿透,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热气成了一层乳白色的薄雾。天安门广场上泛起一片片水洼,队伍在雨中行进。整齐的队伍踏着军乐的节奏,指战员们的精神越发饱满,他们高挺胸膛,踏起水花齐步向前。受阅部队高昂的气势令人激动,群情振奋。

    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张世鸿在晚年忆及1956年的国庆大阅兵,说:“八一厂当时正在拍一部关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访华的片子,没想到苏加诺也去参加检阅了,我们就跟到阅兵式上去拍。完全是一种巧合!那年的阅兵下着雨,方队从雨中走过,那齐刷刷的队形、那官兵身上散发出的雾气,特别美,也特别令人神往。

    “我出发前就想好了,这一神圣时刻要用彩色胶片拍,但是阴天,又有一种担心,用彩色胶片拍下雨的场面,会不会砸锅?因为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用过彩色胶片,心里没底。当时,现场还有其他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他们保守,不敢冒险,就用黑白胶片拍。我决定使用彩色胶片拍。我知道这是一次性拍摄,方队走过去了,再想弥补是不可能的。结果拍出来一对比,我兴奋地叫了起来。黑白片拍的雨天灰蒙蒙的,几乎看不清楚,而彩色胶片拍出来的,层次感很强。搞摄影的都知道,头一次用彩色胶片拍大场面,最难掌握的是曝光时间,否则就会一片模糊。没想到,我成功了!”

一个个方队在大雨中接受检阅

    首先步入天安门广场的依然是穿着海蓝色礼服的军事院校学员们。这些身经百战的将校们,在积极地向军事科学进军。

    跟随军事学院行列前进的是步兵学校、炮兵学校、工兵学校、坦克学校、航空学校和海军学校的方队。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几年,此时全军院校已经发展到144所,其中军事、政治和技术学院6所,各级步兵学校15所,政治学校2所,海军学校10所,空军学校15所。一大批新时代的青年军人在院校中受训,他们将担当起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任。

    在这些军事院校的方队里,有在校学习的军官,有老兵,也有几个月前才投考入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听!千百人的脚步合成一个声音。看!千百只手臂摆动成一条线。

    雨哗哗地落在天安门广场上,官兵们“咔咔”地迈步向前。

    常年坚持在边防和内卫战线上的公安军方队走过来了。他们凭着勇敢和机智,在高山密林里,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地方,在“无形的战线”上,保卫祖国的边防,维护社会的治安。

    规模较大的步兵师行列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战士们端着国产新式步枪,枪刺在雨中闪着白光。他们踏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乐曲节奏,脚步雄壮而稳健。这些年轻的战士,一个个红黑的青春的脸庞上展露着自信与活力,眼睛炯炯有神。“向右——看!”随着指挥员洪亮的口令,官兵们迅速将头摆向主席台,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敬。

    接着是一排排崭新的汽车载着摩托化步兵和伞兵缓缓开来,碾压得雨水掀起了浪花向车轮两边喷射。他们乘坐的都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上士驾驶班班长安殿印过去常对人说:“有一天,我能驾上祖国制造的汽车开过天安门广场,那才是最大的幸福!”他的愿望实现了!在受阅前,他在班务会上自豪地说:“同志们,这不简单呀!我们开上了祖国造的汽车!半点毛病也不能出呀!”

    1956年7月13日,第一批12辆国产汽车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徐徐驶出长春一汽崭新的总装线。毛泽东为新车命名“解放”。这一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都能造了。”第一批生产出来的解放牌汽车,参加了这一年的国庆阅兵式。

    再接着,最新装备的高射炮来了!威力强大的火箭炮来了!重型坦克开过来了!在欢呼声中相继通过雨中的天安门广场。

    这些数十吨重的钢铁堡垒震动着大地。在这个威武的阵容中,有在解放战争中轰倒过天津城防工事、有击沉过蒋军军舰、有从东北打到海南岛的各路英雄人物,也有许多新的全能炮手。著名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的官兵也在这个行列里。

    当年,作为国庆阅兵海军院校受阅方队总教练孙国桢日后回忆:“那时的天安门广场、长安街远没有现在这么平整,一场大雨,尽是水洼。但受阅方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依然步伐整齐划一、口号雄壮响亮、精神十分饱满。远看,只见铿锵正步将水花踢得四溅!”

    曾连续4次参加1954年至1957年国庆阅兵的李长生,回忆起1956年的国庆阅兵依然感慨地说:“那段记忆,我刻骨铭心。虽然队伍是在雨中接受检阅,但大家精神饱满,表现得都特别好。当时,雨哗哗地落到脸上,眼睛基本睁不开,我们就使劲把眼睛瞪圆。方队行进到天安门东华表时,随着‘正步走’的口令,我们高挺胸膛,在雨中踢正步,随着脚步的落下,溅出一朵朵水花。因为大雨可能会使方队变形,我们需要比平时更加用心,行进中真想用手把脸上的雨水抹一下,但没有人这样做。因为方队中的一举一动,天安门城楼上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天安门两侧观礼台上的印军代表团及全体贵宾,掌声雷动,欢呼雀跃,我们也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当年参加检阅的老兵王崇德也有类似的记忆:“参加阅兵的每个小伙子都非常英武,都是标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帅哥’。整日紧张的训练,这么庄严的活动,让这些年轻的小伙子变得特别严肃,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酷’。除了个头、长相、政治条件,还要求动作,有人专门用尺子量步幅,一步75厘米,分毫不差。阅兵训练结束,我们踢正步的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到武汉这么长。”

    从分列式方队军人们雨中娴熟的动作、振奋的精神面貌以及对国产武器装备的自豪,可以看出受阅部队自信的态度,卓有成效的军事训练也可见一斑。

    由于秋雨连绵,整个下午也没有停,本打算受阅飞机像1955年那样能在群众游行时起飞作一弥补的想法,最终也彻底放弃。原定参加阅兵式的空军96架飞机未能参加检阅,人们渴望见到的国产新型飞机未能公开亮相。

    阅兵式历时50分钟结束,首都50余万群众冒雨在天安门前举行庆祝游行。

    雄壮威武的阅兵,欢呼万岁的群众,高歌曼舞的表演,声震大地的礼炮,1956年雨中的国庆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6月21日 总第338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魏安宁(实习) 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