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小城”成长记

作者:杨少波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9-06-20 星期四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毛泽东在《念奴桥·昆仑》中这样赞美巍巍昆仑。在“万山之宗”“龙祖之脉”的昆仑山下,有一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一个最具西域色彩和民族风情的地方,一块博大而独具自然与人文魅力的热土——且末。千百年来且末县各族人民始终在这块绿洲宝地上,征服自然、发展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古“丝绸之路”上的这颗璀璨明珠又重放异彩。就让我们跟随档案的记忆揭开“天边小城”的面纱吧。

    翻开尘封已久的案卷,我们最先看到的一幅画面是:“小城境内大漠戈壁、胡杨丛林、广袤草原、冰峰雪山、河流湖泊等多种景观交相辉映,豪放浑厚”。大气磅礴的地域和奇异独特的景观构成了且末得天独厚的自然画卷。然而在这壮美画卷中的人文景象却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些历史变迁的辉煌成就,因为档案的记录使它延续了人类的记忆,也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纵观且末档案事业,一代又一代档案人报着对档案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各种承载着历史积淀和回忆的载体,记述着它的成长史。

    在县档案馆中,通过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我们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且末县城区只有一条土街,以及大量土房民居。城镇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展开,那时建起了县委办公楼、县人民政府等27栋楼房,拓宽的沥青路基本满足汽车行驶标准,县城到各乡都有沥青路相通。境内315线最早为茫莎线公路,于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四级砂石路,茫莎线公路于1980年被命名为国道315线后几经修复改道,路况不断改善,成为且末经济发展的保障线。当时且末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单一,水资源利用率低,矿产开发不完善,那时的且末常年沙尘天气,从20世纪80年代气象站的档案中可以看到小城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沙尘与浮尘的笼罩中度过,漫天黄沙使小城人民的回忆都带上了色彩。

    如今,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改扩建后的且末机场,执行且末—库尔勒—乌鲁木齐航线,大大地缩短了小城与外界沟通的距离。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开辟了构建以有机绿洲发展战略为引领的且末特色现代农业体系。以石棉、玉石、黄金开采业为龙头的地方工业迅速发展,“玉都故乡”的大门已经敞开,丰富的水土资源吸引大批的拓荒者来此投资,国家重点民生工程车尔臣河大石门水利枢纽正在建造。县境广袤的沙漠上石油井架林立。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每年的沙尘天气已减少到现在的60多天。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丰富多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档案记录了各族人民为了获得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全过程。

    回眸初生时青涩的它,成长时期踌躇满志的它和不断壮大时意气风发的它,在历史和现实的桥梁上,小城壮大的过程被档案记录了下来。当时光流转,在静谧中回首光辉岁月,那些尘封的档案见证着一代代且末人追逐伟大梦想时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勉励我们这一代人接续任务,拥抱过去、展望未来。

 
 
责任编辑:李聪 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