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农业科技档案大数据助农业现代化

——访全国人大代表王守聪

作者:本报记者 崔珍珍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9-03-20 星期三

   

    档案纵贯千年、横跨百业。在农人眼里,近14亿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凝结了新时代农业科技档案、农业大数据服务农业生产的成果。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董事长王守聪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提出,要充分利用好农业科技档案,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基地,形成行业内大数据中心,提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效率,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数字农业产业化、数字资源资产化,实现从数据分析到商业价值的转换,助力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作为“国家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在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应用等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身为“队长”的王守聪也体会颇多。

    王守聪介绍,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正在做的“北大荒SMART”数字农服就是对农业科技档案、农业大数据的应用。总的来讲,就是通过“双控一服务”、技物结合,巩固、提升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优势。首先是控制投入品。即通过集团化采购降低成本、提供优质廉价的投入品,并根据生产端的海量种植业数据的反馈,了解每个田块、每种作物需要施多少肥、打多少农药。其次是控制农产品。即从消费端数据分析中得出农产品应该怎么销售、什么农产品最受欢迎等,便于开展定制式生产。再次是利用“北大荒SMART”数字农服,对农业生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分析,提供全面、准确、协同、高效的农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做好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档案大数据的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七星农场等已经在用无人机进行数据采集、喷药,相较以前的手工抄录,无人机获取数据的方式更简洁、所需成本更低。今后,还会逐步迈入物联网阶段,大数据的上传、管理、分析也将逐步实现现代化。”

    王守聪认为,大数据的关键在于用,在于如何与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进行有效衔接。对此,王守聪解答了4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应用方面。王守聪认为,大数据可以加速作物育种,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生物信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同时实验性技术可以被快速应用,形成精准细致的育种方案。通过对气候、环境、土壤、灾害等各方面数据和档案信息的采集,并经专家系统分析后,可以高效确定作物品种的适宜区域和抗性表现。

    二是农业精准操作方面。王守聪认为,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将作物品种和地块进行精准匹配,从而针对不同地块、不同作物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真正实现良种良法良田配套。随着数据的快速积累,加之有效的数据分析,不但可以预测气候、灾害、病虫害、土壤等环境因素,生产者还可监测农田环境,精细化管理土地的投入,作出更有效的生产决策。

    三是农产品质量追溯方面。王守聪建议建立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产品“一物一码”的质量安全精准追溯,构建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和农产品信誉评价体系。“目前,我们是根据人工检测来实现质量可追溯的,今后要实现大数据的自动化支撑。”

    四是农业产业链方面。王守聪认为,今后要实现全程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共享式服务,通过档案数据的分析可以实现产品定制化生产,将用户的需求档案反馈到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中,用于指导生产,指导如何提供金融保险服务和生活服务,如何施肥、耕作,如何针对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定制产品等。

    王守聪最后强调,有关企业和个人要切实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收集、分析、整理农业大数据并运用到全产业链中。特别是要增强农业数据分析能力,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的实际应用转化,增强数字农业的商业价值变现。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9年3月18日 总第3348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