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是和是战 功耶罪耶

作者:杨 斌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07-07 星期五

    编者按

    今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1937年7月7日,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打破了卢沟晓月的宁静,日本华北驻屯军炮轰宛平县城,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反法西斯战争由此爆发。从那时起,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游击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奏响了一曲气壮河山的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英雄凯歌,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雄壮史诗。

    值此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之际,《民国风云》栏目从本期开始推出《血战卢沟桥》专栏,刊发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依托馆藏档案资料撰写的系列文章,讲述在卢沟桥的硝烟战火中,国民革命军29军将领宋哲元、冯治安、赵登禹、佟麟阁、何基沣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夜,驻北平丰台的日军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宛平县城以北地区进行夜间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欲强行闯进宛平县城进行搜寻,遭到我守军国民革命军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的严辞拒绝。8日凌晨5时,日军炮轰宛平城,进犯我守军阵地,我守军奉命奋起应战。七七事变的爆发,让刻意躲避日军纠缠,正在山东乐陵老家休养的29军军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再次回到了与日军交涉的风口浪尖。

 
1937年春,29军高级将领在北平举行军事会议后合影。前排左起:张维藩、张自忠、宋哲元、刘汝明、石友三;后排左起:郑大章、冯治安、赵登禹、佟麟阁。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宋哲元,字明轩,1885年生,山东乐陵人,少年从军,后为西北军著名将领。1933年春,日本侵略者向关内进犯,宋哲元率国民革命军29军参加长城抗战,任第三军团总指挥,防守冀东。宋哲元部赵登禹、王治邦旅组织大刀队,在喜峰口外潘家口附近夜袭日军一个炮兵中队,大获全胜,喜峰口敌军被迫后撤,“喜峰口大捷”轰动全国,29军“大刀队”名扬天下,宋哲元成为抗日英雄。长城抗战后,宋哲元以29军军长身份,率该军主力进驻平津地区,并先后出任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交涉华北事宜。

    七七事变前的近两年时间内,冀察两省与平津两市一切政务、军务,统归宋哲元一人节制。军事上,由于中央军队全部撤出华北,只有29军4个师驻防二省二市,兵力较为单薄。对日交涉上,宋哲元奉行蒋介石“只要在不妨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大原则下,妥密应付”的指示,既妥协、又不妥协。宋哲元对付日本人的方法是“表面亲善,实际敷衍,绝不屈服”,他还提出了在涉日关系中“不说硬话、不做软事”的应对策略。此时的宋哲元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态度是,既保持隶属关系,又要行使自治实权。

    1937年初,当日本人逼宋哲元成立华北自治政府,商谈在华北修路、开矿时,他推说不敢自作主张,或是拒绝,或是表示需请示国民政府,尽量周旋,拖而不办。当日本军方愈逼愈紧,滋扰不休时,5月11日,宋哲元决定暂回山东乐陵原籍“扫墓度假”,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冯治安,外交事务交给秦德纯,由他们分别应付日方纠缠。

与日交涉 错失良机

1937年7月27日,蒋介石关于应先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等致宋哲元电。

    身在乐陵的宋哲元于7月8日接到卢沟桥事变消息时,认为事出突然,事态不至扩大,有和平解决的可能。他表示,“自卢事发生以来,哲元即首先顾虑到全局之如何发展,周详审慎,以期万全”。蒋介石接到宋哲元的电报后,马上要求其迅速从乐陵老家回河北保定坐镇指挥,命令时在北平的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并告诉他们,南京国民政府会先派4个师前往增援。

    8日,向宛平城发动进攻的日军遭到了我守军的坚决反击。当晚,日军主动提出与我军谈判,以争取时间与援军。9日凌晨,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双方立即停止射击;日军撤至丰台,华军退到卢沟桥以西地带;城内防务由保安队充任。”宋哲元向蒋介石报告:“此间战事,业于今晨停息,所有日军均已撤退,丰台似可告一段落。”对接下来如何与日军交涉,宋哲元等表示“华北部队守土有责”,将坚决遵照蒋介石“不丧权、不失土”的指示,努力应付当前情况,“誓与周旋”。对增兵备战,他们认为此时局势已缓,在国民政府还没有准备好大战时,最好不要扩大影响,所有准备北上部队,请在原地集结待命。言下之意,仍以和平谈判为主。10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指出此时守土应具决死决战之决心,用积极准备的精神来应付。“务望在此期间,从速构筑预定之国防线工事,星夜赶筑,如限完成。”而宋哲元、秦德纯等人认为,以29军的兵力,足以应付日军在宛平的挑衅行为。

    日军在与中方达成口头协议后,积极策划增兵华北。在援军到达之前,为迷惑宋哲元、秦德纯等人,日方提出和平解决争端的要求。当日晚,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同意撤兵,恢复和平。11日晚,宋哲元置蒋介石“速回保定指挥”命令而不顾,自乐陵抵达天津。12日,宋哲元发表谈话,认为卢沟桥事变系局部冲突,希望尽快得到“合法、合理的解决”,同时表示接受日方提出的道歉、惩凶、撤兵的无理要求。

    14日,张自忠由北平到天津,卢沟桥事变的和谈也由北平转到天津。15日,宋哲元召集张自忠、冯治安等人在其私寓开会,将与日方谈判的事交由张自忠办理,并声明,与日交涉“当以不损国家主权为原则”。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声明“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当日下午,宋哲元致电蒋介石,报告在天津交涉将以南京国民政府指令处理一切,不丧权辱国。18日,宋哲元偕张自忠拜访日本新任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双方表示不愿意事态扩大,希望早日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之前状态。日方既有上述表示,19日上午,宋哲元从天津返回北平。当晚,张自忠、张允荣在天津与日本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秘密签订停战协定。

如梦方醒 仓促应战

    回到北平的宋哲元,看到城内各交通要道均设有准备巷战的防御工事,当即下令予以撤除,并将关闭数日的各城门开启。此后几天,宋哲元仍在言论和行动上制造缓和的气氛,似乎战事不至再起。但实际上,情况却向相反的方向急剧发展。

    此一时期的日军以谈判为名,利用宋哲元的一度动摇以及宋、蒋之间的矛盾,使缓兵之计得逞,7月16日,日军完成了包围平津的战略部署。这时,日军入关部队已达5个师团,兵力超过10万,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逆转。18日,日军设最高司令部于丰台,由香月清司指挥。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日军大举进攻宛平,炮轰长辛店,狂炸廊坊。19日晚,日军发表声明称,如果中国军队不接受停战条件,20日午后日军将采取“自由行动”。而北平的防务,除了29军以外,当初蒋介石拟部署到河北的国民党军,因宋哲元等人的反对,并未部署到位。7月22日,受日军伎俩迷惑的宋哲元再次对日军采取妥协退让措施,将守卫北平的37师撤防,直到日军7月25日、26日制造廊坊、广安门事件时,宋哲元才如梦方醒,决定奋起抵抗。

    7月26日,蒋介石电令宋哲元速到保定,决心大战,从速部署。但宋哲元不甘心放弃北平。同时,日军进攻通县,又袭击高丽营、昌平、汤山、沙河等地。7月27日,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限我37师于28日正午前撤至永定河以西。面对如此无理要求,宋哲元严辞拒绝,立即将最后通牒退还松井。在向国民政府汇报北平局势的数封电报中,宋哲元强调“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职受国家人民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决不敢稍有畏避也”,“廿九军将领已决心与城共存亡”。同日,蒋介石复电宋哲元,命令“此时先应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勿使之疏失”。

    7月28日拂晓,日军自北苑、西苑、南苑一齐对北平城发起总攻击,29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伤亡5000余人,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午后,宋哲元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奉蒋介石令放弃北平,退守保定。7月29日,北平失守,29军撤退,宋哲元、秦德纯退守保定,所有北平军政事宜,全部交由张自忠负责处理。30日,天津失守,我军退至静河、马厂,宋哲元致电南京,请求处分。

    对于宋哲元与平津失陷的关系,时人曾有如此评价:“宋既无果断,自齐(8日)后,仍以缓和之愚,不备战以至如此。”平津失陷以后,宋哲元仍受到蒋介石的慰勉,被委任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了嗣后的华北抗战。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6月2日 总第3074期 第二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