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策源地 当时枢密所

——孙中山于新加坡晚晴园草创革命往事

作者:童玉汝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01-18 星期三

    “识侨胞之可与共事兮,潜居星洲而得朋。集同志于海屿兮,忆名园曰晚晴。灯前夜话夫革命兮,誓慷慨以牺牲。”这是新加坡侨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早期成员林义顺1929年5月5日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所致祭文中的语句。祭文追忆了孙中山在新加坡等地草创革命的艰辛历程,“忆名园曰晚晴”即晚晴园。晚晴园原名明珍庐,华侨商人张永福于1905年购得,作母亲颐养天年之用,取“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之意,改名“晚晴园”。该园面积1.8万平方米,是一座英式两层建筑,四面的门窗、回廊都呈半圆形。1900年至1911年,孙中山9次到新加坡进行革命活动,4次入住晚晴园。孙中山在这里创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同盟会南洋支部等革命组织,设计了第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创办《中兴日报》制造革命舆论,并领导策划了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晚晴园因孙中山的到来而名载史册。曾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谈及南洋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时说“南洋故本党革命策源地,而星洲晚晴园则当时之枢密所”。

    创建革命组织

    1906年4月,孙中山应张永福之邀首次入住晚晴园,并在此创建了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据张永福回忆,孙中山先生“自己先行起立,举起右手,以最庄严的态度,在我们的面前宣誓。宣誓之后,他就解释那誓章上三民主义的意旨,并说:我这同盟会的组织,是希望发展得很大很大的;我们的责任当然是牺牲,但是牺牲到什么程度,我们总不能预说。设使牺牲到剩两个人存在,亦算是同盟会存在的一日。这话是何等悲壮,我们听了魄战魂摇感极欲泣!”最先入会的为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3人。后又有林义顺、尤列、黄耀庭、林镜秋、许子麟、刘鸿石、蒋玉田、吴业琛、何心田、林航苇等人陆续宣誓加入,选举陈楚楠任会长,张永福任副会长。

 1906年4月,孙中山在新加坡成立中国同盟会分会,
图为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员在晚晴园合影。
    新加坡分会成立后,孙中山经常与革命同志在晚晴园聚会聊天,有时候20多个人的聚会,可以从下午聊到半夜,兴致起时甚至会一直聊到第二日天明。孙中山将他所感知的中国贫弱、政治腐败、清政府暴虐与外国政治开明、人民生活优裕等进行比较,点明国家当下屈辱的地位及危险的前途,确立华侨及革命党应该奋斗的方向,并解释三民主义的意义。同志们因此更加信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敬佩他的胆识谋略,对革命前景也充满了信心。

1940年10月31日,国民政府准颁给晚晴园捐款人“见义勇为”匾额致内政部指令。
   在南洋各地,新加坡是最早成立同盟会分会的,开启了南洋革命的先河。随后,同盟会又于吉隆坡、槟城、河内、海防、西贡、暹罗(今泰国)、仰光等地设立分会。1908年秋,孙中山又在晚晴园建立同盟会南洋支部,统一领导南洋各地分会和通讯处,任命胡汉民为支部长。就这样,晚晴园成了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革命的中心,是辛亥革命前南洋革命党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设计国旗样式

    中华民国国旗前身为革命先烈陆皓东于1893年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取“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从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开始,孙中山所领导的多次起义,都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1906年,同盟会本部开会讨论国旗方案,孙中山提议沿用青天白日旗以纪念陆皓东等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但同盟会内部分歧严重,另有“五色旗”“井字旗”“十八星旗”等提议,这一议题就被暂时搁置了。

    来到晚晴园后,国旗设计问题一直萦绕于孙中山的心中,他共设计了4种国旗样式,由张永福的夫人陈淑字亲手绣制后,配上镜框,挂在客厅观看。第一幅仿照美国国旗,青天白日置于左上角,五条红线为衬底,此方案从未被采用。第二幅以青天白日旗为底,其上添加三条红线,此方案也从未被采用。第三幅则将青天白日置于红底中央,后被用作民国陆军旗。第四幅就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孙中山认为:“夫国旗之颁用,所重有三:一旗之历史,二旗之取义,三旗之美观也。”因此,他属意第四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孙中山的构想中,旗帜的“青、白、红”三色既寓意“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象征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后来成为中华民国象征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就这样在晚晴园中诞生了。

    此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就在南洋等地同盟会所设报馆及书报社中升用起来。1928年12月,随着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名义上完成了南北统一大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也随之在全国各地竖立。1946年12月,《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就此成为法定国旗。

    创办《中兴日报》

    1905年,陈楚楠、张永福等人在新加坡曾创办过《图南日报》宣传革命,然因革命风气未开销路不广,被迫停刊。后又改办《南洋总汇报》,不久报社又为保皇党人所得,成为保皇党的机关报。    

中国同盟会出版的《中兴日报》
    1906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建立后,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不可无宣传机关,命张永福等人筹办新报,并委托冯自由在香港代购铅字。1907年8月20日,《中兴日报》正式刊发,成为同盟会在南洋一带的宣传喉舌,胡汉民、汪精卫、居正、陶成章等风云人物都曾担任过《中兴日报》主笔。《中兴日报》发刊词写道:“吾人之宗旨,在开发民智,而使数百万华侨生其爱种爱国之思想也。”《中兴日报》每日出四张,共八版,在伦敦、巴黎、香港、上海、东京、檀香山和东南亚各埠都设立代销处。

    1908年至1909年间,同盟会与保皇党在新加坡的两报发生论战。这一时期,孙中山就居住在晚晴园中坐镇指挥,与同志们切磋文章,探讨应战策略,曾化名“南洋小学生”,亲自在《中兴日报》上发表《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等3篇论战文章,并安排同盟会骨干黄兴、胡汉民、汪精卫、居正、田桐等人投入论战。《中兴日报》一时群英荟萃,共发表了300多篇论说文,揭露清政府暴政,批驳保皇党言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在南洋一带影响深远,销量一度达到4000余份,很多华侨因此开始同情革命,甚至投身革命。

    策划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共组织策划了10次武装起义。1906年至1908年的两年间,他以新加坡作为主要革命根据地,在南洋各地联络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募集革命经费,6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有3次是居住在晚晴园时策划的:1907年5月广东潮州黄冈起义,同年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当属黄冈起义。

    1906年年中,孙中山在晚晴园接见了黄乃裳、许雪秋、陈芸生、萧竹漪等人,了解了福建、潮州两地革命活动的发展情况,最后决定在黄冈发动起义。孙中山以同盟会总理名义委任许雪秋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颁给鹰球图章,交代军事策略和秘密电码文字的暗号,约定以后的通讯方法和地点,让他负责粤东一带军事行动具体工作,电嘱乔宜斋、方汉成等11名东京本部的同盟会员和日本人萱野长知、池亨吉等赴国内给予协助。为了起义能够顺利进行,孙中山还通过张永福、陈楚楠等人筹集了3万多元充作起义经费。

    1907年5月22日,在许雪秋等同盟会员的发动下,潮汕会党千余人起义,攻克黄冈,成立军政府,推举陈涌波为司令,余既成和张跃为副司令,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等名义发布革命告示,通知商民照常营业,免除一切苛捐杂税。但因起事仓促、军火落后、粮饷匮乏、孤军奋战、后援不足等原因,起义坚持了6天后就失败了。

    黄冈起义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孙中山等人在晚晴园和各地所掀起的革命浪潮,逐渐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浩浩荡荡地涌向整个中国,最终成功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民国建立后,当年的革命志士纷纷回国参加建设,晚晴园人去楼空,重归寂静。张永福因企业经营乏力几近破产,只得将晚晴园卖给印度商人。1938年,在陈占梅、陈楚楠等老同盟会员的倡议下,新加坡华商集资购回晚晴园,捐献给民国政府管理。1940年元旦,经过修整恢复旧貌的晚晴园落成开放,供参观者凭吊瞻仰。此后,晚晴园又几度浮沉,直至1966年孙中山百年诞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重修晚晴园并向公众开放。1996年,晚晴园被命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以纪念孙中山在南洋的革命事迹。历经沧桑、走过百年历史的晚晴园,现在已成为收集保存、陈列展出孙中山及辛亥革命与新加坡南洋华侨相关历史的一处场所。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1月13日 总第3016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