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百余年前,张之洞创办湖北高校外语教育

作者:刘晓春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6-08-26 星期五


张之洞

    湖北省于国内兴办教育素有领先之誉。自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鄂省学堂学务冠于各省”“四方求学者,闻风麇集”。到1907年张之洞离任时,湖北全省新式学堂达1512所,学生56671人,教职员5103人。直到今天,武汉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张之洞创办的学堂中延承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

自强学堂首设外语专业

    1889年,当52岁的清朝重臣、人称“洋务殿军”的张之洞踌躇满志地从司门口踏上武汉的土地,调补为湖广总督时,“武汉便注定了它命运的改变”。兴办教育便是张之洞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之一。


 湖北方言学堂校舍

    张之洞以兴教育才作为治鄂之本,他认为,武汉地处中国交通大动脉长江中游,诸多洋务、商务活动活跃,因此需要培养懂得外语和商务的人才。1893年11月,他上奏朝廷,获准在湖北建立“自强学堂”。据湖北省档案馆馆藏《张文襄公奏稿》中记载,光绪十九年十月(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设立自强学堂片》中奏称:“湖北地处上游,南北冲要,汉口、宜昌均为通商口岸,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兹于湖北省城内,铁政局之旁,购地鸠工,造成学堂一所,名曰自强学堂。”这份报告寄达京城后,光绪帝朱批了7个大字:“该衙门知道。钦此。”自此,湖北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自强学堂,终告建立。

    学堂乃旧时对学校的称呼,那为何取名自强学堂呢?张之洞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自强之策,以教育人才为先;教战之方,以设立学堂为本”,“圣天子,图自强,除去兴学无别方”,此外,洋务运动亦称自强新政,故取“自强”二字。自强学堂位于湖北武昌大朝街口的三佛阁(今武昌读书院路),它从创立之始便成为两湖最高学府,在当时就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评价自强学堂为全国高等学堂翘楚,著名维新人物梁启超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到自强学堂,并对这类新式学堂寄予厚望。《清史稿》中也有记载:“查京外学堂,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这是对湖北自强学堂办学成就与水平的充分肯定。

    自强学堂从一开办起便一改中国传统书院“学不分专门”的旧习,仿照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各学堂中率先实行分门(科)教学、按斋(班)授课的体制,开风气之先,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此后,许多学堂“均仿自强学堂成法”,进行分科教学。自强学堂开办之初,设方言(外语)、格致、算学(化学、重学、电学、光学等)、商务4个专业,每个专业招生20人,其中,首推外语。自强学堂当时设置的4个专业,只有外语在学校上课教学,其他3个专业的学生住在校外,每月来学堂参加考试。由此可见,张之洞对外语教学尤为重视。其中,方言斋(班)前身为1891年张之洞建立的专修商业外语的方言商务学堂,主要学习“泰西语言文字”。也就是说,湖北的外语专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891年的方言商务学堂,但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高等外语教学应自1893年自强学堂创办之日算起,并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序幕。至1898年,湖北省所有学堂“人人须习东文(日语),有西文教习者兼习西文”。在张之洞撰写的《学堂歌》中也曾写道:“小学略,中学详,外国语文习一样。高等学,通两邦,师范须明教育方。”可见他对外语教育的重视。

“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所长”

    清朝建立之初沿用明朝学制,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了闭关锁国的晚清腐朽政府,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掀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革新运动,教育也随之发生了一次次变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育思想逐渐摆脱了传统封建教育模式,体现出近代教育特征。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也开始力举兴办学习“西文”与“西艺”的“新教育”。所谓“西文”,即培养外文翻译人才;“西艺”,即培养通晓“洋枪”“洋炮”“洋机器”的科技和军事人才。可以说,中国近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教育”始于外语教育。

    湖北自强学堂开办不到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鉴于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张之洞意识到“自强之道,贵能取人之所长”,国家迫切需要能“察他国之政,通殊方之学”的外交人才,学好外语是当务之急。为了强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张之洞对自强学堂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896年,张之洞在《扎道员蔡锡勇改定自强学堂章程》中奏称:“今更定自强学堂章程,算学移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两门一律改课方言。分立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四门。”每门招收学生30名,在堂修满5年方可毕业。其中,4年在堂学习,1年出国游历。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学堂取消了每月5两膏火银(灯油费),转而按成绩优劣颁发奖学金,这一举措开中国教育实施奖学金制度的先河。1898年,自强学堂增加了东文(日语),共计5门外语。该学堂首任总办蔡锡勇“深通泰西语言文字”,是近代第一次全国外语会考的冠军,是我国近代第一名“洋状元”。聘请的华人外语教师辜鸿铭是著名国学大师和英国文学专家,他“素精英文,兼通德法文”,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该学堂师资力量可见一斑。

    从1899年开始,自强学堂大量聘请外籍教师,在18名专职教师中,洋教习8人,占专职教师队伍的44.4%。其中,来自俄国3人、日本3人、德国1人、英国1人。至此,自强学堂基本成为一所主要语种齐全、师资力量强大的“外语学院”。1893年,张之洞为培养“精晓洋文”、掌握“驭外之要领”的外交人员而创办的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兴教育才的方言学堂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布“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在此“新政”下,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下兴学诏:“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作为后期洋务中枢的湖北,理所当然应该率先行动。1902年6月2日,张之洞致札湖北学务处:“设立方言学堂一所,以城内旧日农务局屋舍充用。即将自强学堂原有学生移入,仍另行定章,分别去留。”自强学堂改名方言学堂后,选在东厂口(今武昌阅马场附近)原农务学堂建址。这里北倚蛇山,南临长湖,地势高爽,风景宜人,是当时湖北诸学堂中最理想的办学位置。1936年第三卷第三期《青年月刊》上刊发陈棣华的《武汉大学学生生活速写》中曾特意写道:“武大的创立很早,清末张之洞设方言学堂于武昌城内东厂口……”

    根据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上奏并得到清政府认可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各学堂奖励章程》的规定,湖北方言学堂为“程度与高等学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学堂”。创办之始的招生对象为自强学堂旧班品端文优的学生,后为普通中学堂毕业学生。方言学堂较自强学堂规模扩大,学生数量也大大增加。自强学堂时期,历届招生新生最多为120名。改为方言学堂后,明确规定英、俄、日、德、法5科,每科各招30名,共计150名。聘请洋教习15名。到了1905年2月,招满3届的在堂学生已达354人,这是其前身自强学堂开办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方言学堂是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外语学院”,也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所高等方言学堂之一。

    湖北方言学堂为社会培养了不少的专业人才。其学生毕业后,主要分布在各省的教育、工业、商业方面,从事教学、翻译及商务诸事。留在湖北的多在省城及府县的实业中等学堂担负外语、国文、历史等课程的教学。我国近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也在这里毕业和肄业,例如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中光复新疆的主要负责人冯特民,著名民主革命家、史学家、《湖北学生界》的主笔刘成禺,著名法学家马德润,著名外交家沈翔云等。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在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建立起来的,是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艰苦探索“教育救国”的历史。湖北早期的外语教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功不可没。

1910年(清宣统二年)颁发的
《湖北方言学堂毕业凭照》(局部) 武汉大学档案馆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8月26日 总第2957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