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记忆不堪翻 遗产继承靠档案

作者:管伟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6-06-29 星期三

    李先生,男,70多岁,蜗居在上海旧城区的弄堂里。在儿孙眼里他是个慈祥的老人,在老母亲面前他是个孝顺的儿子。退休10多年了,李先生一直安安稳稳地带带孙辈,伺候着年近百岁的老母亲。一年四季,李先生出现在弄堂里总会是衣冠整齐,街坊邻居都觉得李先生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家道源远。进进出出,隔壁阿婆看见他也总是招呼一声“李先生侬切古(你吃过)啦”。往常,李先生总是略微抬抬头上的鸭舌帽,答上一句“张家阿婆好”。

    2014年4月的这天中午,李先生却似乎没有听见似的,急匆匆回到自家二楼前客堂。张家阿婆知道李先生家老母亲春节前去世,心情不好。这段时间李先生总是这样,也就不以为意,继续捡自家的菜去了。

    李先生躺在床上,苍白的脸上愈发显得衰老。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烦恼,即使他母亲去世,一家老小送走近百岁的母亲,也只是难受而没有烦恼。李先生在想着一个月多来走了哪些单位,找了哪些人,还得办哪些事。当地街道、派出所、自己的退休单位去过了,银行、房管所、土地管理局、邮局去过了。只因为年迈的母亲不久前去世,需要办理遗产的继承。涉及到母亲的一切证明,居委会、街道、派出所都及时提供了材料。可是办理母亲遗产的继承,必需要父亲不在世的证明。

    60多年前,李先生还是个孩子,一家居住在上海市江宁区康定路×弄×号×室。父亲李某某,1919年出生,是上海市营造一分公司某工区(现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职工。李先生才10多岁的时候,李某某就被送青海劳动教养,1960年死于青海。父亲在他脑海里是那么的模糊。李某某被送去青海劳教的事情,在这个家庭始终是避讳不谈的。抹去这段历史的记忆,抹去痛苦对孩子的伤害,是李先生一家老小几十年来的规矩。自己和母亲在孩子面前从未提起过这段痛苦的历史。孩子记忆中没有这个爷爷,李先生回忆中也只有为父亲平反而留下的经历。

    李先生想到了当年母亲收到父亲的劳教决定书后,关上门偷偷地哭着,将决定书一把撕得粉碎。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父亲申诉复查到处奔波,无数次地去父亲生前的单位,无数次地去劳改局,终于等到1988年12月6日的撤销李某某劳动教养决定书。想到了母亲拿到撤销劳动教养决定书后,留着泪打开煤气将纸片点燃烧成灰烬。

    李先生知道,父亲李某某的经历在这个家庭没有留存,母亲去世后,已经不再有一切关于父亲的记载。因为回忆总是给母亲和自己带来痛苦,这个家庭一直在努力淡忘那段历史,父亲李某某和他的一切在这个家庭似乎早已消失。如今,曾经有过的证明已经不再拥有。拿不出父亲去世证明,母亲留下的租赁房、私房、存折等所有遗产都无法办理继承。还要翻开记忆去寻找父亲那段历史的证明。

    去父亲劳教的地方去开个证明?李先生坐起来,旋即又躺下。是青海哪里劳教,父亲去世的地方又在哪里?父亲54年前死于青海,现在即使去青海,也未必能够找到死亡证明,何况根本就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李先生漫无边际地望着床边一堆旧报纸,突然一张2013年5月8日《新民晚报》中的一则消息令他眼睛一亮:《“城市记忆——上海近现代历史发展档案陈列”明天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改版亮相—600多件档案留存珍贵记忆》。档案,对啊,档案,应该去找档案。李先生心里默默念叨。26年前曾经有过的复查结论,或许还会有父亲去世的记载。档案应该还在,应该会在。去上海市静安分局找找复查的档案。

    傍晚,李先生来到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接待大厅,一个个部门打听、询问是否能有其父亲李某某的材料。人口办部门、法制部门、信访接待部门不约而同电话连线到分局档案室。确定由信访出面接待后,静安分局档案接待人员立即进入公安专业档案信息系统,根据线索查找到李某某的档号,调出李某某的案卷。

    在档案库房静静存放了56年的劳教决定案卷、默默躺着26年的复查决定案卷终于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劳教决定案卷保存着李某某离开上海前往青海的记录,复查决定案卷留存着当年李某某在青海去世的记录。李某某56年前离开上海,54年前死于青海。这段证明无疑就是林先生要寻找的办理遗产继承手续的关键。

    拿着静安公安分局信访部门提供的档案复印件,年迈的李先生走在弄堂里格外精神。天黑了,李先生的心里却是一片光明。不只是母亲的遗产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更因为曾经压在李先生一家的历史阴霾消散而去……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