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续接万里重洋三代情

作者:陈韶旭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6-04-25 星期一

    我担任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馆长后,遇到了一件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这些事让我深深认识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着国家和单位的利益,也关系着社会和民生。

    续接万里重洋教育情

    2011年3月9日,我接到了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邹玉安的电话,他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妇产肿瘤学副教授邹长坪博士到我校讲学,托他打听学校档案馆是否有老教师赵石萍的档案资料。赵石萍先生是邹博士的外祖父,1904年12月出生,民国时期曾经在多所大学任教,后于1956年8月调入河北北方学院前身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2011年,校档案馆组建不久,分散在原来3个校区的档案库房刚刚搬迁到新校区,积累80多年的档案资料正在上架整理之中。校档案馆的同志们认为,邹博士远渡重洋不远万里寻找先人资料,必定揣着缅怀先人的深沉心结,档案馆的事情再多、困难再大,也要给邹博士一个明确的答复。于是,档案馆集中所有人力查找赵石萍先生的档案。人事档案室主任尹晓云加班加点,终于在晚上6点多钟找到了赵石萍先生完整的干部人事档案,有厚厚的4大本。我马上请邹玉安副院长转告邹博士。不久,邹玉安副院长再度打来电话,说邹博士晚上想到档案馆和我们见面,向档案馆表示谢意。

    晚上8点钟,邹博士准时来到档案馆,她见到我们非常激动。她说,因为多种原因,赵石萍先生去世时子女离散四方,家中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寻找赵石萍先生的遗物成了全家人的心愿,数十年来她们辗转多地苦苦寻找,但一直没有音讯。

    我们听着邹博士几次哽咽地含泪讲述,被其追念先人的至诚情怀感动,经请示,学校决定在邹博士讲学期间,举办一个小型档案复制赠送仪式。校档案馆认真查阅了赵石萍先生的档案,从中筛选出赵石萍先生亲自书写的信件等档案材料进行了复制,并将赵石萍先生档案中的一寸小照片进行了翻拍放大。赠送仪式上,邹博士看到外祖父的手迹和照片失声痛哭,代表全家对学校表示了感谢。邹博士当即表示,愿意担任河北北方学院的客座教授,为学校的教育和国际交流做出贡献,她们全家一定要把外祖父在河北北方学院未竟的教育事业传承下去。

    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帮助邹博士全家寻找并赠送亲人档案复制的事情,不仅在河北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还在旅美华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张家口新闻网、河北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美国《侨报》以《美籍华人河北圆寻亲梦》为题进行了报道。

    续接耄耋兄弟骨肉情

    2013年的一天,我又接到了一个来自天津的电话,打电话的人是赵石萍先生的孙女赵春琪,她的父亲是赵石萍先生年近八旬的长子赵宗棣。她们全家看到新闻报道后,得知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保管着赵石萍先生的档案。此前,赵家姊妹天各一方失去联系,看到新闻报道后,赵宗棣一家不仅和失散多年的邹长坪博士一家取得了联系,还想请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帮助寻找在张家口生活并失散多年的弟弟赵宗臣。

    张家口有450多万人口,寻找一个只有名字没有任何其他信息的古稀老人谈何容易。但是,帮助学校老师后人解忧圆梦,是高校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先向与赵石萍先生一起工作的老教师打听,没有结果;我又在网上查询张家口是否有叫赵宗臣的人,但线索再次中断。正当寻找陷入困境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中央电视台节目中有通过联网户籍信息寻找亲人的报道,眼前一亮,决定试试。于是,我找到了学校保卫处管理户籍的同志,请他们向公安机关讲明原因寻求帮助。派出所同志的工作非常高效,仅半个小时后,我打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正是我艰难寻找的赵石萍先生的古稀幼子赵宗臣。不久,赵石萍先生的孙女赵春琪、赵春瑾专程从天津来到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她们代表父亲赵宗棣接受了赵石萍先生的书法手迹、照片复制件,并代表全家对校档案馆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当天下午,档案馆安排赵春琪、赵春瑾登门看望了叔叔赵宗臣。这对历经风雨的亲兄弟借助校档案馆的努力,再续兄弟骨肉情。如今,赵宗臣的老伴正在撰写赵石萍先生的回忆文章。她说:“河北北方学院档案馆帮助我们3家续上了三代的情,圆上了我们家族的团圆梦,我们应该多留一些校史和文史资料。”

    在围绕着赵石萍先生档案的寻亲续缘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次次家人离散的内心伤痛,看到了一次次骨肉团聚的泪雨纷飞。一张张泛黄的纸张,映射着沧桑动荡的时代变革;一段段讲述,引发着物是人非的唏嘘感叹。我们档案人的努力,不仅续接了3个失散多年家庭的血脉亲情,还续接起了祖孙三代对河北北方学院的育才之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4月25日 总第290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