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上海档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访上海市档案局馆长朱纪华

作者:宁宇龙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5-06-15 星期一

    开栏的话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档、精心规划好“十三五”档案事业发展蓝图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和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从本期起,本报三版开设《局馆长访谈》栏目,通过对档案局馆长的专访,介绍各地档案系统“十二五”期间的档案工作亮点、发展变化和改革创新成果,以及对“十三五”档案事业的展望。敬请读者关注。

 上海市档案局馆长朱纪华 本报记者 李 任 摄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当书桌上的日历牌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翻到6月,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重要一年的2015年已然近半。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过去的5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奋发作为、勇于争先,使档案工作步入新常态。回顾这5年取得的成绩,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有哪些成果需要深化?2015年还是“十三五”规划的谋篇之年,未来的5年,在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指引下,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广大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将如何扬帆再起航、创造事业的辉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当前档案工作者最诚挚、最迫切的期盼。

    日前,上海档案事业的“掌舵人”、上海市档案局馆长朱纪华就以上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两个多小时的访谈时间里,朱纪华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创新”,这与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14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主题——“创新”不谋而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29日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足见“创新”对于事业发展、对于国家昌盛、对于民族复兴的重大作用。

    朱纪华说:“创新是上海档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档案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体现出的主要特点与取得的成绩,无一不与创新有关。”

    注重创新 开启不竭动力

    “‘十二五’期间,为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努力在思想境界、工作理念和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思想境界上做到眼界更宽、心胸更宽、思路更宽,使档案工作从比较适应小循环向注重大循环发展;在工作理念上突出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使档案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作用更加明显;在发展方式上努力把档案库变为“智囊库”,把‘后道’工作思维转变为‘前道’工作思维,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更好地发挥档案的独特作用,实现上海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朱纪华介绍说。

    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上海出台了一批强化档案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2014年8月,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本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之后市档案局又推出了相配套的《工作措施》,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实施意见》依托具有上海特色的大口党委工作体制,开创性地提出“市委各工作党委要加强对归口管理单位档案工作的指导检查”,要求大口党委加强对系统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的督导,同时明确各单位办公室(秘书处)必须依法履行对档案工作的管理职能,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实施意见》还鼓励有关行业和单位加强联合档案室、档案文件中心、行业性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对区域档案集中管理模式的探索,体现上海档案管理模式的新方向和新要求。

    在管理方式创新方面,上海强调依法治档,积极转变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方式,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加强宏观管理,不断强化监督指导,完善区县局馆长会议制度,建立大口党委和市级机关办公室主任例会制度,发挥档案工作协作组作用,确保对全市面上管理全覆盖。另一方面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市档案局把面上直接指导单位从600多家调整为300多家,取消面上升级达标考评,调整优化档案行政审批事项,督促各级各类主体主动加强管理,依法履行职责,促进档案工作规范有序发展。

    在服务手段创新方面,市档案局为方便市民查阅档案,联合有关区档案局,探索建立了“全市通办”利用服务平台。2012年12月,民生档案“全市通办”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目前,已覆盖上海200多个社区事务中心及办事窗口,受惠群众超过3万多人次。2015年,“全市通办”系统纳入了上海全市统一的民生事务受理平台,通办的档案种类也从5种增加到8种,档案便民服务的效益不断得到放大。

    追求卓越 繁荣档案文化

    “在坚持不懈地抓好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的同时,全市档案部门在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引领下,将工作重点之一放在了繁荣档案文化上。”朱纪华说。

    “比如,努力开发精彩的档案文化产品。我们不断创新档案展览的形式和方法,较好地发挥了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特殊作用。2012年国庆前夕,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和中央档案馆合作,举办了“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展,从外国记者的视角反映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一心为民的崇高追求和精神风貌。展览开幕后,俞正声、韩正等领导集体参观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铺开后,该展览被列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该展览在上海的观众累计超过13万多人次。之后,该展览还到北京、宁夏、陕西、湖北和福建等地巡展,并在延安干部学院和甘肃省兰州市设置了永久性常设展,《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对展览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报道。”

    “再如,我们不断提升档案文化传播的社会效应,积极举办‘档案日’宣传活动,不断拓展参与范围和活动内容。2012年,我们把活动时间从原来的一周延长为一个月;2014年,再把‘档案馆日’活动改为“档案日”活动,一字之差,使活动走出了档案界,参加活动的单位从几十家发展为上百家,活动达100多场。今年‘档案日’活动的参与单位和活动场次又一次刷新纪录,参与单位超过170家,活动超过200场,活动的影响和社会效应进一步扩大。”

    开放交流 体现博大胸怀

    纵观“十二五”期间上海档案工作的创新实践,不难发现另一个鲜明特点,即创新过程中贯穿了着眼世界、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朱纪华介绍说,近5年,上海积极在海外举办档案展览。2011年和2012年, 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和中国外交部邀请,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泰戈尔的中国之旅”展览先后在印度和上海展出,并作为中国文化部在印度筹建“泰戈尔与中国展厅”项目的重要内容,永久落户印度加尔各答泰戈尔故居。此外,市档案馆策划制作的“上海的德国记忆”“路易·艾黎在中国”“印象上海”等展览赴德国、新西兰、南非和智利展出,并在当地多个城市巡展,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

    在加强与国际档案界合作交流方面,5年来,市档案局馆接待了40多批海外档案界同行,承办了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与地区档案馆处执委会会议即“绿色档案建筑”国际研讨会,国际档案理事会对上海为会议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在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朱纪华当选为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和地区档案馆处执委会委员。

    每一次成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都是上海勇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决心与信心的体现。

    面向未来 紧跟时代步伐

    “十三五”是上海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上海将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朱纪华说:“‘十三五’期间,上海档案事业发展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体现时代特征,突出创新发展,努力编制好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系统、完善的规划,不断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针对“十三五”规划的内容编制,朱纪华初步谈了4个方向。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各区县档案馆要按照建设面积达标、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和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档案馆库为目标,不断夯实档案工作基础。”

    “二是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档水平。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档理念,不断完善分层分类管理,着力解决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用顶层设计的理念,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探索归档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新模式,加强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利用档案。”

    “四是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传播效应。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不断放大档案展览、档案日活动、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评审的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档案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展望‘十三五’,上海档案部门和上海档案人将继续以开拓创新、永不止步的决心和信心,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作出应有的贡献。”朱纪华信心满怀地说。

视频链接:http://www.zgdazxw.com.cn/video/2015-06/16/content_103300.htm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5年6月15日 总第2773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