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穿越专题

600勇士假投敌完成“心脏绝杀”

1943年南通发生“汤团投敌”事件,新四军钻进日伪心脏,上演了一场“谍中谍”。

作者:袁光 曹晓红  陈婧

来源:江苏省档案局

2014-07-31 星期四

                 汤团打入伪军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原始照片(陈婧翻拍)

汤景延

    现年73岁的汤新驹,对父亲汤景延的记忆相当模糊。他3岁时被敌伪扣为人质,被迫和潜伏于敌伪内部的父亲居住在海门军营,最后在父亲率部暴动前夜被安全送出。但仅仅6年以后,父亲便永远地离他而去。他对父亲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父亲战友,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已不甚清晰。但当他看到记者从南通市档案馆复印的有关父亲的所有档案资料后,绵延了几十年的记忆、当年的“汤团投敌”事件也清晰了起来。

    万言铁书字字铿锵

    “汤团”就是当年钻进铁扇公主肚子的孙悟空

    “汤团投敌”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4月,时值日伪军在通海五县疯狂推行“清乡”运动,新四军南通县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一夜之间率领600多名部下叛变投敌。167天后,这支队伍突然暴动,从日伪军腹地破腹而出,重创“清乡”日伪军后,返回苏北根据地。

    记者在南通市档案馆看到,有四卷档案的封面下方印有一排模糊的红字“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这批档案记载了1943年汤景延团长与日伪军之间的函笺往来。而另一个封面标有“汤”字的卷宗则还原了70年前汤景延带队“叛变”的真相。翻开封皮,扉页上毛笔题字《地委城工部关于配合反清乡斗争汤景延团伪装投敌及暴动的始末》,正文共50多页,是战争年代用铁笔在钢板上一笔一划刻出来,再用油印机印出来的文件。“汤团自从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五号穿起伪装,到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九号出来,前后共计一百六十七天,以六百三十四个人员和枪械钻到敌人心脏里去做了一趟冒险的活动。它的历程也正标帜(志)着四分区第一期‘清乡’的开始和第一期反‘清乡’的初期胜利。”南通市档案馆资源建设开发处处长朱江告诉记者,这是“汤团行动”9月份结束后,苏中根据地的一份即时总结文件。万言铁笔钢板文件,证明了“汤团”当年是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行者”,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木马计”。(编者注:当年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时,就是通过一只巨大的木马,将士兵藏起来运进城内,里应外合成功破城。)

    “汤团投敌”之“木马计”

    打了两场假仗“献礼”,全团600多人钻进敌腹

    汤新驹这样描述父亲“投敌”前的情形:“敌人清乡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建立。当时的通海位居要地,得失关乎根据地安全。苏中军区党委考虑到汤景延是中共特别党员,抗战初期参加过国民党地方部队,加之父亲与伪方一些上层人物有些旧交,各方都能搭上话。就这样,父亲成了钻到敌人肚子里的不二人选。”

    “父亲其实是个文化人。他在上海东华体育专科学校读过书,是个有谋划的人。”汤新驹说。他所说父亲的谋略,在“汤团行动”的起始就展现了出来。1943年3月,汤景延最先把“橄榄枝”抛给了汪伪特工总部江苏实验区南通分区区长姜颂平。姜颂平好像凭空来了一笔横财,非常高兴。他要求汤团在4月10日“动作”。然而这个时间对于新四军反清乡的时机来说太早了,汤景延推至13日。

伪军政治档案里记录着汤景延与伪军的笺函往来(陈婧翻拍)

    13日到了,汤景延依然无“动作”。姜颂平在一次宴会上借酒大怒,“你有没有决心,没有决心,我就放你回去,看我们硬碰硬地来干!”面对当众斥责,汤景延不但没惊慌,反倒抓住机会痛陈给养、士兵动员等苦衷。最后竟把在场的日伪头子说得点头称是道:“不能操之过急。”

    汤景延的谋略,还体现在他率部“投敌”前,对队伍进行了改造。1943年的档案记载,在参加行动前汤团内只有党员32人,汤景延在苏中军区党委的协调下,秘密调进30余名党员,使党员占全团人员十分之一。一切准备妥当,汤景延部共634人,在团长汤景延、副团长沈鼎立、政委顾复生的领导下,携带两部秘密电台,开始上演精彩的“木马计”。

    行动时间定在4月15日,但汤团14日下午才进行紧急动员,起初规定支书以上干部可以明白事情真相。当要求大家穿上伪军的黄衣服时,不少干部士兵竟哭了,“参加部队为的是抗战,想不到现在竟要穿黄衣服当汉奸了!”无奈之下,汤团决定凡是政治上有保证的党员可以告诉他真相。内部基本平复之后,行动刻不容缓了。作为“投敌”献礼,15日早晨和夜里,汤团分别布置了两场“假仗”,这是他们打入敌腹的最后一张通行证。

    “汤团投敌”之“谍中谍”

    为麻痹敌人,汤团长吃喝赌全来,3岁儿子也成人质

    “汤团行动”之后,汤景延料到日伪不会轻易信任他。于是,双方不断上演“谍中谍”,而3岁的汤新驹,便成了“谍中谍”中的一张王牌。

    为了演得逼真,汤景延在投敌后果然“堕落”得厉害,吃喝赌博一样不少。但这并没能让敌人完全放松警惕,油印文件记载,特工站第一件工作就是想办法侦查汤团真相。

    对于汤景延个人,特务一方面暗中仔细盘查他所有的履历,另一方面曾试图想安插海门县一个国民党委员的女婿陆某到汤景延身边。陆某极其殷勤地讨好汤公馆上下每一个人,甚至还主动提出到汤团做义务看护,后被拒绝。但敌人并没因此放松监视汤景延。此外,伪军要求汤景延和副团长沈鼎立把家眷都带到军营。当时3岁的汤新驹说他还记得跟父亲到部队的情景,“我从小一直跟着父亲,他到哪儿打仗,我们就到哪儿。这次敌人就要求我父亲带家眷。为了让敌人放心,父亲就顺着敌人,把一家接到了军营。”汤新驹模糊地记得,当时总有日伪军到他家里,有时还逗他玩玩。

    6月上旬,一辆小车突然开进汤团部,来人手持苏北清乡公署主任张北生和时任伪特工总站站长的姜颂平的联名请帖,请汤景延到南通游玩。闷在葫芦里的汤景延决定只身前往南通,再看日伪后面的动作。他刚到南通,日伪又发一道命令:汤团6月16日到南通受训。原来敌人怕指挥不动汤团,先把汤景延调去当人质,再调部队。集训期间,敌人故意将汤团分开训练,并要求集训不准带武器。

    8月下旬,日伪又玩新花样,把汤团调到刘桥、石岗、金沙等近10个驻防点,分散在长达200公里的沿线。同时团部移驻金沙,归日军大队长山本控制,这更加大了汤景延指挥的难度。

    “汤团投敌”之“鸿门宴”

    以喜宴为由骗来日伪头子,成功完成“心脏绝杀”

    汤新驹告诉记者,父亲汤景延为了确保对日伪“心脏绝杀”成功,还展开了“情报密战”。

    敌人的阴谋使汤团远离长江沿岸的港口,而且又在沿江地带筑上了篱笆,汤团很难传递情报、运送我方物资。如此被他们牵制,怎么打入敌人的心脏港口地带?于是,汤景延找到姜颂平商议,他出面开商行,合伙在港口做生意,这正合了想发财的姜颂平之意。没几天,协记公行就成立了。公行在几个港口都设有分行,贩运蔬菜、粮食。正是这个公行打通了新四军长江南北的联系,他们一面替江北主力购买运输军需物资,同时把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传递到根据地。协记公行还掩护了大量的新四军方面人员往来,汤新驹提到了几个名字,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音乐家贺绿汀名列其中。

    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9月23日,汤团接到指示:全团29日晚开始行动,夜里11点前务必撤至指定地点,由南通警卫团接应撤回根据地。

    为了顺利破腹,汤景延还想出一计:让营长周显才宣布“结婚”,邀请敌伪军官赴宴,而汤团的家属们则以喝喜酒为名于29日下午先行撤退。汤新驹虽然没有见证暴动,却是最后撤离敌腹的家属。他根据自己的模糊印象和父亲当年战友的讲述,向记者描述了当晚的情形:“周显才带着一个警卫班用一个小推车推着零碎的家具,护送我们出去。我们从海门到通州金沙镇,然后苏中军区那边派人过来接到苏中军区。”汤新驹说他们撤离军营,敌伪是知道的,但他们并没有起疑。

    29日傍晚,汤景延请特工站正副站长及伪警察局长到家中打麻将。中途汤以“解个小手”为由出门,早埋伏在门外的警卫员立刻冲进去,当场击毙三人。破腹行动打响了!

    汤景延指挥团直属队冲入碉堡,俘虏全部特工。而副团长沈鼎立指挥200公里上十几个驻防点同时暴动。在南通警卫团的接应下,汤团顺利到达指定集结地。破腹行动成功了!

    经过167个日夜惊心动魄的斗争,汤团600多名官兵入虎穴,粉碎了敌伪清乡活动,破腹而归,只留下惊愕不已的敌人清点被消灭的人员!

    

   档案解密

    当年敌军曾发社论《欢迎汤沈两团长》

    记者仔细地翻看每一页档案,发现其中有几页信函一样的东西,函文上方印有“中国国民党苏北清乡地区党务办事处政治工作专稿”。这正是汤团“反正”之后,伪军大喜之下发布的慰劳函、奖状。汤团驻地枪声响起后,日伪当即下达命令:重奖汤景延,给全团官兵发钱庆功,批准汤团为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同时在报上发特刊欢迎,社论的题目是《欢迎汤沈两团长》。而当年的油印文件显示“各敌伪头子都想用清乡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这个弱点正好为我们与敌伪接洽所用”。这也正好给了我军打入敌腹极好的机会。

    日伪曾下密令监视汤团一举一动

    档案显示,日伪在下令重赏汤团的同时,还下了一道密令:令苏北清乡公署和苏北特工总站,严密监视汤团的一举一动,防止有诈。

    在档案中,记者还看到一份电报,上面没有标注日期,这是一份翻译过后的复印件:“南通警卫团汤景延,据通报汤为复兴团,究何实情,仰速查明具报为要。”

    由此可见,当时敌人对于汤团部队的“投敌”也是不甚放心,采取种种手段进行调查。而面对敌人的招数,汤团只有见招拆招。副团长沈鼎立利用敌伪内部的熟人打通关节,才得以暗中继续掌握军队。

    汤团长变卖房产补贴军饷

    在档案中,记者找到了一份伪军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的报告——《有关教导第二大队汤景延部叛变之文电》,毛笔写就的题目好像用了很多的墨,格外的醒目。另一份9月30日呈递给金沙特别区公署的报告详细记述汤团暴动的详情,另附一张《叛变部队损失统计表》。

    汤新驹告诉记者,父亲汤景延是1948年在上海去世的。南通解放后,他随母亲定居南通,1962年考入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在南通任教直至退休。他说:父亲为了新中国,付出了全部。在“汤团行动”中,日伪军最初给每个士兵奖励发放1000新币,以后就不再发给什么军饷了。父亲汤景延为了补贴军饷,把在南通的房产都卖了……

    本版撰稿 江苏省档案局袁光 南通市档案局曹晓红 扬子晚报记者陈婧

 
 
责任编辑:罗京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