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交流 > 学术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档案事业发展十佳案例之——十佳档案技术创新案例摘登(2)

基于PMIS系统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开发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25 星期三

    案例结合嘉兴发电厂燃煤耦合污泥发电扩建项目业务管理系统实际,在企业现有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功能,开展施工管理模块差异化的开发,利用PMIS系统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中涉及的存储格式、元数据、电子签名、封装、“四性”检测和备份等关键技术方案,提出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接收、整理、归档、备份及利用。同时,通过确定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电子档案分类体系,探索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方法和项目“单套制”管理的可行性,提出项目档案仅以电子形式保存的实现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归档体系。

基于低频次利用的金融行业凭证类档案大容量存储解决方案研究

    为解决金融行业凭证类档案大容量存储难题,实现档案库房无人化、智能化管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融安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降本增效 创新赋能”为目标,共同承担了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基于低频次利用的金融行业凭证类档案大容量存储解决方案研究》。该项目具有8个亮点:突破密集存储设备高度从3米到6.5米的技术壁垒;提升智能密集存储设备单位体积内实体档案载重,单列最高达到14吨;极大降低实体档案存储单位面积成本;实现实体档案库房无人化管理;实现3D数字孪生安全可视化;优化设备网络安全接入方法,统一智能设备接口标准,降低适配成本;预约缓存,提升实体档案库房出入库管理效率;实现系统内千库千面“数库联网”,方便行业推广应用。

    目前,该项目已在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房山档案库房投用,为金融行业智慧档案数字档案库房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于人工智能的核电文档知识管理探索与实践

    创新是第一动力。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漳州能源)承担着国家重大工程“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任务,为提升核电档案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核电文档工作中的应用,有效发挥核电文档对项目建设的智力支撑作用,漳州能源建设了“华龙智库”系统,基本实现了核电文档管理向文档知识管理的创新发展。

    “华龙智库”具有智能检索、程序智库、知识地图3个功能模块,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存储、分类、管理和利用,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从业务系统的文档和数据中抽取知识,持续完善知识库,推动“文档+业务”的创新融合,助推质量管理业务领域管理创新。

江西省档案馆人工智能辅助档案开放鉴定应用

    江西省档案馆人工智能辅助档案开放鉴定应用案例基于江西省档案馆承担的“基于结构化和文本数据的辅助开放鉴定模型”课题,课题已于2022年1月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该课题以江西省档案馆馆藏新中国成立后文书档案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从16个维度辅助开放鉴定的方法,构建了由递进式辅助开放鉴定双模块、算法模型和档案知识库组成的辅助档案开放鉴定模型。该模型投入使用后已经在江西省档案馆完成26.53万件档案分类预测。经统计分析,鉴定模型预测率为100%,准确率为70.68%,精确率为67.6%。对双模块预测情况分别统计分析,单维直接鉴定模块准确率、精确率分别为93.07%、90.72%,开放和控制方向的准确率为67.39%、99.96%,精确率为91.81%、90.56%。该应用案例为文本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开放审核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也为本行业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人工智能技术在音视频档案整理利用中的应用

    为了满足安徽省太和县档案馆对馆藏音视频档案及文件智能化管理利用的需求,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助力建成了“音视频智慧管理平台”。该平台依托科大讯飞智能语音识别转写、人脸识别、视频图像分析、OCR识别等核心人工技术,针对图像、扫描文件、音频、视频内容无法高效检索的问题,通过智能化的以字搜音、以图搜图、以图搜物、以图搜人、声纹搜索、场景检索等方式,高效帮助信息资源快速利用。

    音视频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声像档案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的“智慧化”。作为太和县数字档案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平台助力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在档案的深度挖掘与开发利用中发挥了数智势能,帮助太和县档案馆在档案治理现代化领域先行先试,实现了传统档案馆向智慧档案馆的跨越式转型。

渝北区民生档案共享利用服务机制——构建“便民惠民新体系”

    重庆市渝北区档案馆积极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紧紧围绕公众需求,搭建“渝北区档案馆电子档案共享利用平台”。该平台在200余个便民服务窗口采用“PC服务终端+自助查询终端”两种工作模式,服务于不同需求的群众。同时,应用移动网络开展远程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三峡移民档案、婚姻档案、土地确权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

    现已初步实现“成渝”双城、全市各县区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同时在全区设置了自助查询网点,在村(社区)开放便民服务窗口,通过“民众就近申请、馆室联动服务”的方式,解决了困扰乡村群众查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供稿)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0月23日 总第4050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