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一词在先秦使用情况分析
(一)出现次数和相关文献范畴
在检索的先秦的59种文献中,有52种文献使用过“文”一词,可见其使用已非常普遍。先秦的“文”涵义已相当丰富,除去其中“文公”、“文子”这种高频的内涵,具有文档涵义的共有5处,涉及3种文献——甲骨文献、《论语》和《荀子》。
(二)先秦文献中“文”一词的内涵
1.“文”即“纹”,在先秦文献中的出现多是“纹路”、“纹样”、“花纹”之意。如《吕氏春秋》:“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意为:“孔子说:‘这句话不是说驭者动作急躁,而是说丝线在手中编织,而花纹却在手外成形。’圣人修养自身,而大业成就于天下。”)
2.《鬼谷子》《荀子》《论语》中也多次出现“文”一词,“文”在当时更多是礼乐制度和文华辞采之意,有一定的文档之意。如《韩非子》:“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意为:黄帝得到它可以独自掌控四方,赤松子得到它能与天地同寿,圣人得到它可以成就礼乐刑政等制度。)再如《晏子春秋》:“子叔昭伯曰:臣受命于君曰,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交委多,争受少,行之实也。礼成文于前,行成章于后,交之所以长久也。”(意为:诸侯相会,互相谦让尊位,争着处于卑位,这是礼节制度;送给的东西多,争着要少的,这是行动的实质。先讲礼仪,然后讲实质,这样交谊才能长久。)
3.《荀子》中的“文”一词还有“有条理”的意思。如《荀子》:“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意为:不预先思考,不提前谋划,说话出来就很恰当,有条有理而且能分清不同类别的事物,不论是静处不动还是迁徙,都能随机应变,这就是圣人的辩说。)
4.《荀子》中出现了“文典”即成文法典之意,《论语》中出现了“文”即典籍之意。这两处是完全的文档之意。如《荀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论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为: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两国的历史文献和贤者不够的缘故。如果够,我们就可以引以为证了。)此处之“文”,为典籍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