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研究会 > 影像论坛

人在旅途

作者:张欧平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2014-05-29 星期四

    张欧平,1956年生于册亨,籍贯河南许昌,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74年于册亨县中学高中毕业,同年9月24日上山下乡到册亨县伟南知青队,后转入县国营林场当工人。1979年底回城到县百货公司任仓库保管员,1980年借调到县商业局人秘股工作。1983年“严打”开始时调县法院工作,1988年调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1998年调花溪区纪委监察局。历任县法院审判员、区检察院检察员、反贪科长、批捕科长、区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2006年调贵阳市知识产权局任纪检组长,2011年3月调贵阳市档案局任纪检组长至今。2007年增补为贵阳市政协委员,2011年被评选为贵阳市十届优秀政协委员。

    年少时光

    儿时的记忆大多已模糊,只有清澈的者楼河水伴随当年的快乐时光记忆尤为美好,再就是香甜的牛角芭蕉、小米香蕉,甘醇的青皮甘蔗,美味的枕头粽粑、花糯米饭。直到如今,以清明扫墓为由头跑一趟册亨,可能有一半的原因是为了再尝一尝小县城廉价美味的剪粉、小米香蕉。少年时光曾经是欢乐的,但“文革”的开始,给年少的心灵蒙上厄运的阴影。父亲张伯英是县里首批被揪出的“走资派”,我也在一夜之间,从干部子女沦为“黑五类子女”,过早地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巨大反差,承受心灵上的难以承受之重。年少的时光美好而苦涩。

    知青岁月

    1974年9月,高中毕业后,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与百余名应届毕业知青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一批约80名知青,在李绍权队长带领下,来到黔桂交界深山老林里的伟南知青队劳动锻炼,再造自我。

    伟南知青队,虽然离县城只有六、七十公里,但交通极为不便,信息十分闭塞,农耕习惯落后得近乎原始,半把年难得回一次家,对我们这些十八、九岁常年生活在县城父母身边的学生娃娃,确实是莫大的考验。刚去时,每当有人从县城回来,能收到家中带来的一封家书、一瓶油辣椒或几把干面条显得弥足珍贵,必然拿出来与同室知青共同分享。每天的活路,从挑粪、打田、插秧、薅苞谷,到养猪、种菜、狩野猪样样都做。白天,在热辣辣的阳光直射下劳动七、八个小时,晚上,在硕大的山野蚊子叮咬中熬过漫漫长夜。我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倍尝劳作的艰辛,却又在艰辛中磨练成长,体验收获的喜悦。毕竟那时年轻,再苦再累再思家,每到下午收工回来,到知青队屋前土坝坝筑成的篮球场上相聚,一切辛苦烦恼都抛之脑后。那一段时光,下午收工回来后的篮球赛几乎是每日的必修课,知青们或参与或观战,场上龙腾虎跃各显身手,场下的端着饭盒边吃、边看、边喝彩,场面甚是热烈。当年的大个子吕亚平、杨安忠、杨双龙两兄弟、张德华、张雨新和叶建生等,都是篮球场上的活跃分子。篮球,曾经带给伟南知青太多的欢乐。记得知青梁昌明曾经从县城带来一条小狗崽,转眼之间长成了一条健硕威猛的大狼狗,每当知青们观看球赛时,它也跟坐在场边凑热闹,知青们欢呼时,它也跟着跳起来摇头摆尾叫上几声表达情愫,是全体知青颇为喜爱的“朋友”。有边看球边吃饭懒得洗饭盒的知青,干脆把饭盒扔到狼狗的面前,任由它的大舌头舔干净,第二天早上,拿上“舔干净”的饭盒又去打早餐。球赛之后洗漱完毕,则进入当晚的“篝火晚会”程序。因知青点没有电,入夜后,在集体宿舍屋前空地上燃起大堆篝火,众多知青都围坐在篝火边上,或谈天论地扳嘴巴劲,或搞怪说笑拉家常,也有知青心血来潮偶尔放歌一曲,这样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零点以后篝火燃尽,人们才渐渐散去,回到宿舍拥着疲惫进入梦乡。刚到知青队那段时光,艰苦但愉快,是知青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也正是在这段时光中,同命相怜的孤独促使我的初恋悄然而至,让我体验到初恋的心跳与甜蜜。然而好景不长,之后,随着回城风的刮起,知青们或参军、或考学、或通过其他种种渠道回城,一个个逐渐离开知青点,留守的知青开始惶惑不安起来。正在这时,点上又发生了一名知青上吊自尽的事件,让大家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上山下乡之路何处是尽头?知青们都在为今后的出路而焦虑、惶恐,我的初恋也因“回城风”的扫荡而告罄。当时,我们已经全体转入了县国营林场为工人,心灰意冷的我为了静下心来复习功课参加高考,申请到距离伟南知青队20多公里的宜哨瞭望台去担任护林防火员,开始了长达一年与世隔绝的独行之路。

    宜哨瞭望台,是座落于宜哨最高峰顶端的一座石砌独立房屋,离宜哨营林队队部有数公里山路,职责是观测和预防森林火灾,每日的工作规律、清闲,但苦闷、孤独。因为人迹罕至,几天都难得与人讲一句话,倒是个复习功课的好地方。那一年,每天早6点准时起床,在崎岖山路上跑步一小时,回来煮二两素面,吃完后开始温习功课,每隔一小时上到楼顶观察四周森林有无火情,下午再煮三两加盐的米饭作为晚餐,没有蔬菜,更缺食油,到广西旧州赶场买来的固体酱油是最为可口的佐餐调料,但也不敢多用,因为味道稍好就想多吃,那段时间劳动强度大减,体重迅速飙升,是我年轻时最胖的时候。

    在瞭望台,用水要到两公里以外的山沟里去挑,终日形单影只,踽踽独行,只有附近布依山寨生产队长李茂胜漂亮乖巧的女儿,几乎每日都到屋前山坡上放牛,尽管屋前的青草早已被牛啃光,她还是每天都来,我感受到她对我们这些县城知青强烈的好奇与好感。虽然语言不很相通没有更多的交流,但偶尔搭讪几句,给予我在这段孤独的时光中精神上莫大的慰藉。如果有哪天因为下雨她没有来,整天都会感到很落寞。她是我所见众多布依女中最为美丽的,若不是回城的决心迫使我必须保持感情方面的淡定,真的很难想像当年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出现。若干年后,我仍然十分怀念这位布依族姑娘。也是这年的中秋,有两位女知青,相约从伟南知青队步行数十公里山路,带了月饼和油辣椒到宜哨瞭望台来看我,度过我终生难忘的一个中秋节。同命相怜的女知青这份关爱,让我铭记一生。那一夜,我把唯一的小床让给她们,自己谎称到临近的布依山寨去借宿,实则怀抱柴刀在屋外守了整夜,生怕她们受到任何的伤害。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我曾误食毒蘑菇、被毒蛇咬伤险些丧命。被毒蛇咬伤那次,正是盛夏时节,晚饭后到山涧挑水,顺带洗几件衣服耽误了时间,返回时已经月上树梢,林间透下的斑驳月光伴我在寂静的山路上匆匆而行。忽然,脚下似乎踩到了一根软绵绵的棍子,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反应,就感觉左脚跟腱上方被啥东西叮咬了一下,钻心的痛让我立刻意识到自己踩到的是蛇,我被蛇咬了!册亨的夏季闷热多蛇,知青们对蛇早已司空见惯,但要说被蛇咬,在我们那一批的百余号知青中,我可能是独一份了。由于独自一人身处绝地,平时对万一被蛇咬伤有多种自救准备,这种准备救了我的命。当时,被蛇咬后出奇的冷静,急忙扯出手绢扎紧伤腿,伤口先痛后胀,很快就感觉头晕目眩,好在当时已离驻地不远,进屋后赶紧翻出自备的“南通蛇药片”,就着生水把两支共24片药片全部吞下,意识已逐渐丧失,栓上屋门便昏昏睡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人慢慢苏醒过来(后来知道这一睡就睡了两天两夜),醒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周身松软无力,“但我还活着!”努力爬下床沿扶起水桶喝了几口,歪上床又迷迷糊糊睡去。朦胧中,耳畔传来遥远却熟悉的拖拉机轰鸣声,那真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顿时,不知哪来的力量支撑自己翻身下床,顺着屋外的楼梯爬到屋顶,远远望见知青队的“丰收35型”拖拉机从大山脚下的乃言方向,沿蜿蜒的公路缓慢的向山腰爬来。这时,已经又是一个新的早晨,赶紧支撑着下楼锁上屋门,连滚带爬冲向山腰的公路去拦截拖拉机。回到宜哨知青点,一位知青看见我仍然肿胀的脸顺口说道:“个把月不见,你咋胖得眼睛都咪了?”一向刚强倔犟的我闻听此言立即泪如泉涌,满腹委屈与辛酸不知该向谁去诉说。也正是这段异常艰难的岁月锤炼了我,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遭遇多么大的艰难困苦都可以应对自如,历尽坎坷浴火重生造就今天的自我。

    当然,五年多的知青生涯中也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初恋的甜蜜、陈剑平的《伟南好》诗篇、一八五道班的张哥、知青队的大辫子炊事员陆凤仙、知心三姐冷忠碧、杨小兵与他驾驶的“丰收35型”拖拉机、能歌善舞的才女肖老憨等等,成为我此生最为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

    人生转折

    虽然自己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又在宜哨瞭望台潜心复习了一年有余,但由于缺少自信,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最终,于一九七九年底顶替退休的母亲黯然回城,到县百货公司做了一名仓库保管员,次年借调到县商业局。1983年,全国范围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斗争开始,在县法院办公室主任陈永荣同志一再动员下,我调到县法院,开始了长达28年的政法、纪检工作生涯。半生迷茫,是政法、纪检工作给予我一个全面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县法院工作的那些日日夜夜,得到杨军院长和陈永荣主任两位领导的多方关照,加班加点忙碌辛苦却尤为充实。

    回城后的时光流逝得真快,转眼就到了85年夏天。某日正在上班,时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好友陈剑平来访,问我参加成人高考准备得如何,我回答说怕考不上,没有报名。剑平是当知青时参的军,退伍后考上大学毕业回县城工作,他听说我没有报名很是吃惊,批评我太好面子太缺少自信。剑平的话给予我莫大的鼓励,次日即匆忙赶到兴义补报了名。果然不负好友期望,我以较高的考分顺利考入省电大直属分校脱产学习法律。85年到87年在筑学习期间,省电大将我们的办班地点选在贵州农学院内(今贵大南校区),纳入学院统一管理,由贵大法律系教师统一授课。在校两年,我倍加珍惜,如饥似渴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事务,质朴的品质受到大家欢迎,因乐于助人被同学们称誉为“雷锋”。参加学院86年秋季田径运动会,轻取5000米和10000米长跑两项冠军,加上一次奋不顾身的见义勇为行为,让我在校园名噪一时,成为学院领导都知晓的学员。也正是这两年的学习经历,让我开拓了视野,决心努力改变生活与工作环境。87年毕业前夕,适逢学院保卫处成立派出所需要法律专业人才,由于我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学院保卫处王文义处长有意挽留我,这对我来说当然也是求之不得的事,经学院分管人事的石鸿志副书记同意后,我的户口从县城迁到了花溪,落户在农学院。

    由于我是在职考取的学员,87年毕业后,仍回到县法院工作。在此期间,感谢时任县长韦开泉和组织部黄振文部长,感谢县里其他的相关领导,他们以十分豁达的心态同意我的调动申请。1988年8月,32岁的我如愿调入贵阳市花溪区检察院,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历程。由衷感谢册亨县组织和人民对自己三十余载教育与培养。

    花溪往事

    32岁调入花溪,背井离乡个人奋斗二十余载,没有任何关系背景的我,在人生旅途上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是,我以边远小县人特有的友善与诚恳,赢得了众多的朋友;以踏实敬业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无论在区检察院还是纪委,多次受命担纲主办在本地区有影响的大要案件均圆满办结,得到当地干部群众广泛认同。在花溪区监察局长任上任职近8年,是我事业的黄金时段,“与人为善、以诚待人”的做人准则,帮助我在花溪区中层以上干部无记名投票评选“廉政勤政十佳先进个人” 活动中,荣获全区党群系统第二高票,是对我工作与做人的最好评价与肯定。最终,得以步入贵阳市政府大院工作。得到今日之殊荣,能在本次“名录”中与各位资深前辈比肩,倍感荣幸。

    “清华过客”

    由于信心不足与自卑,自己高中毕业后放弃了几次绝好的全日制教育高考机会,一辈子未能进入名校深造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参加工作后数十年,我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充实自己。走上花溪区和贵阳市中层领导干部岗位之后,承蒙组织信任,多次带队赴西安、苏州、哈尔滨、乌鲁木齐、云南、深圳、香港等地学习、考察、培训,皆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圆满完成带队学习任务,不凡的管理水平得到组织和同事们认同。

    2007年秋,受组织派遣,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参加 “全国百千万人才高级管理培训”。由于培训前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在来自全国各地厅级、处级干部云集的培训班中,被学员们公推为班长。我曾带班到西北工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名校培训。但凡我带的班,管理规范,纪律严明,无不受到对方接待单位的好评,也从未出现过安全方面的任何问题。但这次却非同寻常,这是在国内最顶级的学府学习培训,面对的又是50多位从副处到正厅的领导干部,职位比我高,资历比我深,受命之时感到莫大的压力。然而,压力也是动力,我深知这是对我人生道路上又一次新的挑战。结合学员特点,我特意挑选了几位年轻班委,定位班委立足于搞好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我自己以丰富的带班经验,认真的工作态度,配合学院教师大胆管理,搞好服务,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每一次课堂讨论与课外活动,发挥自己风趣幽默的特长活跃学习氛围,良好的管理水平得到学院和学员的一致认同,更得到培训主办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分管领导的赞许。“张欧平”的名字与照片因此登上清华大学官方网站,成为我学习生涯中倍感荣耀的一章,也为贵州学员争得了荣誉。

    军旅梦想

    在我们生长的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大多数年轻人对前程都很迷茫,唯有从军,是几代人数十年不变的追求与梦想。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我信心不足未敢报名,同年又迎来了激动人心的秋季征兵,我义无反顾的报名应征,却因诸多微妙的原因未能如愿。眼看好友陈剑平高考后毅然舍弃大学录取机会,穿上军装走向令人仰慕的军营,自认为最能够成为标准军人的我却与梦寐以求的军旅失之交臂,当时的痛苦与失落难以言状。时至今日,仍然感怀那段非常的经历,接兵部队的肖队长和郭泽民参谋,为争取我与剑平两人入伍多方努力单独召开了一次定兵会。正是那次会议使剑平参军如愿以偿,“文革”后遗症使得我依然被拒之门外。两位部队首长临别时赠送给我的礼物军帽与皮带,成为我此生永久的珍藏。也是他们临别时殷切鼓励我在不同的岗位上勇敢前行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虽然一辈子未有当兵的历史,但对军营的向往却始终不渝,对军人的敬仰、对军事的热爱与关注超乎寻常。在检、法两院工作十多年,军用制式手枪玩到得心应手,单位历次手枪射击比赛均为组织者和优胜者。直到现在,对新式战车、新型战机、常核潜艇、航母舰群这些现代最先进的军武装备兴趣不减,如数家珍。任何与军人相聚的场合,一曲嘹亮军歌,顿时可以把彼此的距离拉得很近。军旅,成为我此生永远的梦想。

    汽车情结

    但凡在册亨生活工作过的人,当对册亨艰难的道路交通条件体会最为深刻。六七十年代的册亨没有铁路,公路交通也属贵州所有县份中最差的。在我儿时乃至青少年时代的记忆中,老旧的汽车配上崎岖的砂石公路,使乘车出行成为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从册亨到安龙的区区59公里路程,乘坐汽车都需在路上颠簸近三个小时。到省城贵阳,在儿时的记忆中简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落后的道路交通条件催生儿时的爱好,随年龄增长,时光推移,对汽车的迷恋与日俱增。上中学时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成为一名汽车制造的工程师。在学校,对物理、化学这些应用学科尤为感兴趣。在现实生活中,对汽车的酷爱几近痴迷。当学生时尚无机会学车,但寒暑假期,除了做规定的作业和家务劳动,空闲时间大部分泡在修车场,跟在修车师傅屁股后面转,递工具、打下手;中午吃饭时间饿起肚皮义务为师傅们看守“场子”。当然,在此过程中默记和熟悉了汽车的很多结构与原理,再结合学到的物理学知识,为日后娴熟地驾驶汽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益良多。李正富、吴培谦、赖国光这些驾车前辈,都是我的良师益友。由于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学习驾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很多技能无师自通,实则是长期细心观察学习的积淀。79年跟随吴培谦师傅学车,拿到了大货车驾照之后,经常在单位兼职开车练手脚,偶尔也跟随熟悉的师傅跑一两趟长途。88年调花溪检察院工作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办案用车,尽管只是一辆老旧的警用三轮摩托,却仍然像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精心保养。娴熟的驾驶技术让我在众多摩托车好手中赢得了“张摩托”的雅号,高兴时玩几个摩托车特技动作,就连驻区的武警官兵们看了也都喝彩称奇。任区监察局长后,拥有了单位配给自己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用车,后来又从北京吉普换成了桑塔娜。由于对汽车的痴迷与热爱,与区机关众多专职驾驶员相比,自己驾车的技术也堪称一流,热、力、声、光、电学原理了然于胸,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家中光是汽车机械常识、电气原理与安全驾驶的书籍都有一大堆。及至后来全区公开招考汽车驾驶员,连续两年被委派担任主考官。监察局长担任驾驶员技术考官,在区内干部中被传为一个善意的笑话,我个人当然十分乐意,全都源于对汽车的喜爱。

    然而,与所有学习驾驶的朋友一样,我在痴迷于汽车的狂热中,也曾闹出过不少洋相,甚至付出过沉重的代价。还是中学生时,在册亨县城大街上第一次无照偷开县车队的“老解放”,倒车时就把安运司一辆停在路边卸货的汽车撞了个鼻青脸肿,扎扎实实的当了一回“赔匠”。之后,骑摩托车和驾驶小车,数次因超速行驶遇险。2004年的知青三十周年聚会,从贵阳飞车赶到兴义,因车速太快遭遇险情,聚会之路差点就成了不归之路。虽然最终都处置得当化险为夷躲过劫难,但过后想起来都每每感到后怕。运气不会永远眷顾冒险者,严格遵章驾驶才是长久的安全驾车之道。

    “长跑之家”

    册亨炎热的夏季和者楼河曾经清澈明静的河水孕育了无数游泳好手,我也可算是其中之一吧。孩提时代的我特别怕热,每逢夏日,一有空闲就往河水里钻。多子女家庭经济拮据也没有太多的讲究,上岸后通常穿着湿内裤一捂就是一天,久而久之,上初中时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兼职校医杨道友老师告诉我,要彻底根治关节炎,唯一方法就是坚持跑步锻炼增强体能。关节炎是让人非常痛苦的病症,杨老师的这番话促使我开始了此后数十年不间断坚持长跑锻炼,夏跑三伏、冬跑三九,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日清晨6时闹钟一响就准时起床,坚持长跑风雨无阻,就连下乡当知青时,在超负荷劳动累得精疲力竭的时候,每日清晨都必须坚持跑上七、八公里。在宜哨瞭望台那段日子,冬日的清晨6点天色还很暗,在崎岖山路上跑步摔过的跟头不计其数,但我给自己立下的规矩是,只要还没有病得起不了床,坚持跑步一天都不能间断。包括回城工作后偶尔到外地出差,运动衣鞋是必备之物,体育锻炼从不间断。几度寒暑过后,顽疾关节炎不治而愈,生理机能全面改善,身体素质稳步增强,为以后数十年轻松应对各种艰苦的工作环境打下了坚实的体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坚持长跑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坚强的意志。直到现在年过五十七,仍旧精力旺盛充满活力,每当机关干部集体搞体检,标准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指标令同事们羡慕。比我年轻很多的朋友,与我比赛登高梵净山都远不是我的对手。时至今日,经常自驾车到海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不间断驾车八九个小时完全不是问题。

    在持之以恒坚持长跑锻炼的过程中,让我深深体验到了体育锻炼的无穷乐趣。后来,从县里跑到州里,又从州里跑到省里,83年选拔参加全省马拉松比赛夺得个人名次。1984年,与家人一起被共青团中央、全国体育总会和《新体育》杂志联合评选为“全国模范体育家庭”,体育运动真正成为我此生不离不弃的益友。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韦安礼、吴宏恩两位老师当年不辞辛劳到县林场对我的采访和鞭策。韦安礼老师还将采访文章收录入他的报告文学集《灿烂人生》,激励我与家人奋斗不息的人生。

    结尾的话

    长此以来,我有两个宿愿:一是退休后携妻自驾车跑川藏走新疆游东北,饱览祖国锦绣河山。从东南亚开始走出国门,体验异域文化民俗民风美景,把所见所闻所想写成游记与亲朋好友分享;二是在有生之年就自己的坎坷生涯写一本个人传记。本文可算是为今后书写自传勾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弹指之间,人生已过“知天命”之年。年轻时桀骜不驯极富冒险精神的我,注定一生历尽坎坷:“文革”期间的极端不公正待遇;上高中时暑假勤工俭学到巧马林场挖公路,排除哑炮发生意外险乎殒命;遭遇新挖公路山体巨大滑坡,我担任观察哨及时发现险情报警,救了工程队近百人也救了我自己;当知青时食物中毒、被蛇咬伤;参加民兵武装越野赛跑休克两个多小时;多次驾车历险……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这条命基本上是捡来的,之后活过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边远小县质朴的民风造就我“以诚待人,知足常乐”的人生信条,坎坷经历成就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三十年在检、法两院和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与各色人群打交道的丰富阅历,让我对人性的弱点看得更加清楚,对人生甚至对死亡感悟得更加通透,任何险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对。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还有两位影响我一生的重要人物不可不提:一是我在贵阳读书时的恩师郭福基(原贵州省九三学社秘书长,曾任我的汉语言文学教师),是郭老师夫妇了解我的情况后,在毕业时积极鼓励我一定要设法调到贵阳来工作,他在我毕业纪念册上的简短留言,指导我成功把握了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几次机会:“人生的旅程往往只有几步是最为关键的,能把握住这几步,就很难能可贵了”;二是大哥张亚平,在我几十年成长道路上始终充当着导师与榜样的角色,当我迷茫时谆谆教导我、在我失意时殷切鼓励我、犯浑时严厉批评我、困难时无私帮助我,他给了我太多父辈没有能够给予我的巨大关爱、帮助和支持,我对大哥张亚平的信赖与感激甚至超越了赋予我血肉之躯的父母。大哥在我刚参加工作时赠与我的几句做人要诀,让我受用一生。我把大哥赠言作为本文结束语,与朋友们共勉:“事忙勿慌,事闲勿荒;言而有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责任编辑:李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