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让党旗高高飘扬 让党徽闪闪发光

——一史馆利用处、展宣处党支部在为民服务中挺膺担当

作者:实习记者 玄甲轩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4-12 星期五

    2024年1月6日,新年的第一个周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新馆人流如织,小寒的低温并没有拦住八方来客的脚步。

    档案展厅内,不少观众被讲解员妙趣横生、声情并茂的讲解所吸引,零散的小团队不一会儿就集结成“一条龙”的观展团。相比之下,六楼的查档利用大厅则安静了很多,宽敞的利用室内,读者仅凭一台电脑和一套键盘鼠标即可在几百万件数字资源搭建的赛道上“飞驰”。工作人员会不定时巡查“放哨”,以精准定位每一双求助的眼神。

    去年7月,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依托一史馆查阅利用中心、明清历史档案展等,在此设立了“为民服务实践”党建创新示范点。今年推出的周六常态化开放服务,是示范点建设的延伸之举,是一史馆党委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中展现的新气象、新作为,也是利用处、展宣处党支部以实际行动暖民心、顺民意、解民忧的生动实践。

    近日,记者来到祈年大街9号,走进宏伟典雅的一史馆,前往利用处、展宣处两个党支部,探寻明清档案人在厚植为民情怀中践行的初心使命。

紧盯问题,把脉寻方,在利用服务中淬炼成钢

    从300平方米的利用开放区域扩建至约1200平方米,从42个查档机位扩充到114个,从2008年面向公众提供数字化利用伊始的108.3万件开放档案增加到新馆的480余万件……数据在变,但一史馆利用处党支部党员干部的初心不变,并愈发笃定。

指导小学生查档

    利用工作经常面临人少事多的难题,特别是新馆开放测试阶段和暑假高峰期,人流量大,群众咨询问题多。面对数倍于平常的工作任务,利用处特别强调:接待服务质量不能下滑,该回复的问题一个不能少,除法和减法一概不许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发挥了大作用:每日安排党员干部上岗,且打破固定时间,哪里有需要就补位到哪里。职能上有补位,能力也得提上来。党员们撸起袖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针对之前自己没有经手的事项,互相拜师学艺,主动加班加点,向上向善、蓬勃奋进的风气越发浓厚。“虽然有苦,还是甜多。”一位党员干部笑着说道。

    新馆当有新面貌,不能搞老一套。查档设备老旧怎么办?配套设施不完善该如何?查档流程能否再优化?利用处在新馆建设时便就读者对老馆提出的痛点、堵点问题进行了“溯源式”整理,支部精心筹划、精密部署,对各个“顽疾”“旧症”一一把脉寻方。——推出查档利用新平台,官网和局域网档案开放范围不同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电子版”再升级,检索资料直接传输到读者“个人中心”,不需携带U盘、纸、笔;接待室、电子阅览室、饮水间等功能区从无到有,书架、书台、报刊架、自助饮料机、自助咖啡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取消介绍信,预约后凭身份证即可入馆……

    每一项升级改造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查档利用大厅焕然一新的背后,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集中彰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书记伍媛媛身先士卒,带着大家一点点摸索,一步步跟进,一道道把关。全体党员不拖沓、不磨叽,展现出昂扬奋进的状态和主动作为的担当。

    如今,随着史料之学开疆拓土,档案声音传之弥远,越来越多的学者拣起泛黄的纸页,一经释手,探骊得珠。与他们的获得感相映照的,是明清档案人与时俱进,不断加大档案开放力度,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的生动实践。每一件档案在利用平台上登台亮相前,都要经历清点、整理、核对、校录等流程。党员们耐住性子,坐稳凳子,在条目审核中认真把关。支部成员以“小我”融入“大我”,甘做档案信息公布计划与审核工作背后的无名绿叶。

    支部鼓励每名党员与利用者交朋友,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事。曾负笈南大,后求学北大的刘贝嘉对此深有体会。他因硕士论文《于敏中年谱》撰写的需要,在一史馆“泡”了半年时间。当提及一史馆的工作人员时,他深情说道:“某次因血糖低,体力不支,赶忙向工作人员求助。值班人员将自带的一颗梨给我,吃罢方稍稍恢复点体力。还有一次,申请复制数件档案,中途因疫情一度无法取走。工作人员主动将刻录好的光盘寄至我处。”《于敏中年谱》出版后,他专程来到一史馆,将写着“第一历史档案馆存念”的作品交到工作人员手中。

    “这本书现放在利用处公共休息区内。”党员佟利丽捧起书本,感慨地说:“刘贝嘉从2018年起就来我们馆查档,还专门写过一篇查档攻略。新馆建成后,也是这里的常客。我们看着他逐渐褪去青涩,从硕士读到博士。像他一样的读者还有很多,时间久了,友谊便水到渠成地建立了。”

精心布展,热情讲解,在展宣工作中绽放光芒

    大气磅礴的《大明混一图》,群星熠熠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工整气派的大金榜……一件件展品,是布展时万千密档中的优中选优,是讲解时扣人心弦的浓缩故事,也是一史馆展宣处党支部党员干部的初心淬炼。

为参观者送上宣传册

    支部对年轻同志优先培养、大胆使用,新人入职后,注重传帮带,让他们在学中干、从干中学,尽快成长为行家里手。同时,支部历来重视新同志的思想工作,支部书记、所在科组负责人经常与其谈心谈话。言谈贵在情真,功在情深。每次谈话,都鼓励他们把掏心窝子的话一股脑抖出来,把思想上的“包袱”“疙瘩”一点点丢出去。经过减压卸负、充电蓄能,重新投入工作的年轻同志人人揎拳捋袖,个个奋勇争先。

    “做展览是外人难以想象的系统性工程,没有哪一个专业能够完全涵盖,不要怕,一开始都是外行,干着干着就成专家了。”支部的一位老党员深有感触。为了让同志们完成从“外行”向“专家”的蝶变,让大家开视野、见世面、长知识,支部多次组织联学共建活动,与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党支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海关博物馆等单位开展了党建融合发展活动。

    党员们每次都满载而归,办展思路越来越开阔。一史馆联合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一起策划推出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便是绝佳证明。该展入选了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也是展宣处党支部推动“让党徽在展宣工作中闪耀”支部书记项目结出的又一硕果。在展览筹办过程中,支部党员凝心聚力、同心向前,展现了强大组织力和战斗力。

    除了办展,这种韧性还体现在讲解中。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参观团体524批次532家单位,共计13905人次,接待个人预约参观3万余人,提供团体和公益讲解服务970场次……一串串的数字,描摹出展宣处党支部投身讲解工作的挺拔身影。

    2021年7月新馆全面开放初期,观展群众络绎不绝。但就在正式开展前,已经培养了数月的公司讲解员因为工作专业性强、压力大而集体辞职,这对人手本就极为紧张的讲解团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一面重新招录讲解员,一面在馆里的支持下临时组建了一支志愿讲解队伍,但培训和记诵讲解词需要一定的周期。开放不能等,观众不能等,面对这种情况,谁能雪中送炭?——只能是自己!

    支部书记倪晓一没有片刻犹豫,披挂上阵领衔讲解,给团队实打实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6月到12月,她为观众奉献了75场精彩的解说。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看到支部书记以身作则,大家的军心稳了,动力足了,干劲跟着上来了。那个火热的夏天,展宣处支部“人人都是讲解员”,在实干中,新的讲解团队快速成长起来。

    与此同时,新的任务又摆在眼前,配合中轴线申遗,南池子大街上的皇史宬要尽快实现对外开放,正殿、西配殿两个展览必须同步推进。支部群策群力,党员发挥带头作用,仅用15天就完成了布展施工。9月1日,封闭数十年的皇史宬重新开放。此后,支部又相继完成了二维码自助语音导览录制、展牌设计及落地等一系列工作,做好了皇史宬南北两院同步开放的准备。虽然需要南池子大街和祈年大街两地跑,但是大家没有叫苦喊累,无论是蹬自行车还是换乘地铁,也不管风霜雨雪、人多人少,讲解员们始终拿出最饱满的状态为观众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解说。

    “真是忙不迭”,一位“90后”党员笑言,“刚接触讲解工作那会儿,大家一块商讨撰写讲解词,一同深挖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一起爬梳整理展品之间串联着的时间、地点、名目……想的就是尽可能别被观众问住,要不就丢丑了。”即使如此,支部仍然反复强调,讲解时不能照本宣科背稿子,不能做“传声筒”和“复读机”,要结合不同的观众群体做暖心、贴心、用心的真情服务者。看着观众们写下的一句句暖心的留言,许多党员表示,“之前所受的委屈和不甘全都一扫而空了,幸福在内心荡漾。”

    向群众奉献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是展宣处党员干部的不懈追求。与上海市档案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策划“大道同行 海纳百川——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档案文物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联合国家图书馆、字节跳动等开发《古籍寻游记》项目,给观众带来VR互动体验。与央视联手打造推出“跟馆长一起开展”直播活动,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这些精品成果是支部全体党员勠力同心、真抓实干的结果。

通力合作,并肩战斗,打造一线服务的战斗堡垒

    “周六开放,我们外地利用者有福了。”来自内蒙古大学的金鑫老师一边说着,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上班族要忙工作,学生党要拼成绩。听说一史馆周六开放了,我们两口子一合计,决定带孩子来逛逛、看看展,给我们的身心都放个假。”

    ……

    群众的留言、反馈都说明一史馆交出了一张民心所向的答卷。

    周六开放工作对作为一线窗口部门的利用处和展宣处而言是新挑战。他们深知,从“5+2”变成“6+1”,不是脑子一热、大腿一拍就行的。

    为提前摸透情况、做足准备,两个支部选派精兵强将跟着馆领导深入调研、分析问题、研判舆情、制定方案,全体党员主动请缨加入志愿服务大军。周六更是早早到馆,各就各位,并迅速进入“备战”状态。

    不单是周六开放,利用和展宣工作在很多情况下并非“两张皮”,而是一股绳、一块钢。很多读者来馆查档之余,都会到展厅走一走、看一看,工作上的交接、沟通也早已让两个支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为民服务的标杆一旦竖起就不会倒下。2025年10月10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迎来百年华诞,百年馆庆展览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届时的档案开放工作也已提上日程。一史馆利用处、展宣处党支部将以此为契机,献礼伟大国家、伟大时代、伟大人民,让人民群众共赴一场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档案文化盛宴。

    (本文照片由一史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4月11日 总第4121期 第四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