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乘势而上 欣欣向“融”

——北京市朝阳区融媒中心数字档案服务平台建设纪实

作者:许 阳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3-25 星期一

    近年来,在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档案局的具体指导下,借助媒体融合“东风”,区融媒体中心在做好档案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开拓性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为优质新闻产品的生产制作提供有力支撑。

    2018年6月,区融媒中心挂牌成立。作为朝阳区唯一的官方全媒体宣传平台,主要承担全区新闻宣传、舆情处置、应急处突、新媒体建设等工作,逐步形成了“1+10+75+N”的全媒体生产传播矩阵(其中,“1”即一家融媒体中心;“10”即报纸、电视、北京朝阳APP、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学习强国、北京朝阳新闻网;“75”即各委办局、各街(乡)75个通讯站;“N”即中央、市属、境外、港澳协作媒体平台)。目前,新闻产能约3万条/年,总用户数超1834万,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这些资料记录了朝阳区的发展,具有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历史属性,是珍贵的档案,更是重要的资产。

    中心挂牌后,领导充分认识到媒体融合环境下媒资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出要依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数字档案服务新模式,构建媒资档案管理新体系,助推媒体融合新发展。为此,投入专门的经费和人力,快速搭建了“融媒+”数字档案服务平台。

    “融媒+”数字档案服务平台代表着中心档案工作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最新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中心三平台”(“一中心”即负责总体管控的融合资源中心;“三平台”分别为数据存储平台、内容审核平台和方正媒体资产管理平台)。该平台以档案管理全过程数字化为基础,将中心的全部视频、照片及文书档案纳入统一、综合的工作框架和数据标准中,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工作规则和管理流程,形成各部门高效协作、数据完备统一的工作模式,从而提升媒资档案管理和服务能力,快速响应需求端提出的形式多样的档案利用需求。通过“融媒+”数字档案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心媒资档案工作逐步形成了“数字赋能、多样协同、综合集成、实时收集、闭环管控”的全新工作格局。

    中心成立前的历史档案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多以录像带和光盘为存储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由于介质特殊、年代久远、存储受限、质量下降等原因,这类声像档案不仅面临着损坏丢失的风险,也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精确查找、快速取用的要求。以该平台为依托,中心开展了“抢救历史、保护历史、守护历史”项目,将库存3400余盘录像带、2000余张光盘进行物理修复、视频数字化采集,共形成30T的电子档案;专门订制一套具备物理防盗、硬盘健康监控及数据安全传输、存储、备份等功能的硬盘离线存储柜,推动全部档案实现数字化,为数字档案室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沉睡的媒资档案“活”了起来。

    中心还主动对接全区相关单位,开展深度合作,近两年为各委办局提供视频素材2000余条、照片1200余张。通过充分挖掘和灵活运用历史媒资素材,生产制作了一批有深度、厚度、力度的融媒新闻产品,有效增强了全区新闻舆论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制作的《悦读阅朝阳——书香故事》《帧·朝阳》等30余部专题片被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评为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党的二十大期间,为策划制作新闻报道和《喜迎二十大,看今朝》《非凡十年·数字看朝阳》等系列短视频提供媒资素材1000余条。2023年,联合区档案馆推出《档案里的朝阳》系列节目在2023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评选中获奖,各平台总点击量超过40万次,开创了区历史文化类专题节目先河。

    在实践过程中,中心清楚地意识到,安全与保密是媒资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专门开发了智能内容审核系统。通过人脸提取技术,对重点人及敏感事件进行筛查,建立资料封存和资料调取权限,现已进行审核检测2000余次,为媒资档案利用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在做强做实基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平台、新载体、新阵地基础上,中心将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认真落实中央、市、区各项要求,为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21日 总第411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