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古老的敦煌“正青春”

——记敦煌莫高窟的“上云端”之旅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环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3-21 星期四

    “沙沙沙……”,公元366年初夏的一个日暮,阵阵脚步声不断回荡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间。纵目远方,黄沙深处,一位名叫乐樽的和尚正拖着疲惫的影子缓缓走来,半轮残阳在他的禅杖上摇摇欲坠。当行至一座小山坡前时,乐樽想着这应该是个极好的参卧之地吧。在登上坡顶的一瞬间,对面的三危山突然金光四射,山体的“皱纹”间隐约跃动着千尊金佛。这一绝美光景让他深受震撼,终日不解的彷徨仿佛也在此刻得到消解。获得心灵的洗礼后,他决定从此广为化缘,通过筑窟造像将这里变为圣地。不久后,三危山便迎来了第一座佛窟。

    之后的1600年间,在“叮叮当当”的斧凿声中,坚硬的山体不断被驯服,原有的粗粝狰狞逐渐化作虔诚的信仰与祈愿。与此同时,历代王公贵族、僧侣、画匠陆续来到这里,用色彩与线条在此记录下了人类文明交往交流的互动故事,也成就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

    735座洞窟、2000多尊佛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让莫高窟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版图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五台山的壮丽景观和佛教文化、古代西北地区游牧生活中的狩猎场景、唐代名将张议潮带领河西人民反抗吐蕃统治的千秋功业……弥漫在满壁丹青中的蓬勃生命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也让莫高窟将“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沙漠中的美术馆”等众多美誉收入囊中。

“孤勇者”的选择

    “我在画中,静待千年。”1600年后,借着“数字之门”,第257窟西壁《鹿王本生图》中的九色鹿冲破窟壁的束缚,从画中一“跃”而出,游走在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不断吸引着游客的好奇心。游客们积极上前,尝试着抚摸鹿身,与其合影留念。这只用AR技术生成的、被赋予“数字生命”的九色鹿便是“数字敦煌”的“冰山一角”,也是对历代莫高窟营建者的历史回应、对古代洞窟灿烂艺术文化的深情遥望。

    那么,什么是“数字敦煌”?20世纪70年代,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樊锦诗十分重视莫高窟档案工作,但因现实条件所限,他们只能为每个洞窟的每面墙体拍摄一张照片,加上简单的壁画描述与保护情况文字,就汇集成一份档案了。在岁月的侵蚀下,照片的保存寿命有限,且无法充分展示每个洞窟的全貌。与此同时,在气象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空气中污染物、微生物的叠加影响下,敦煌壁画早已“不堪重负”、病害累累:一道道裂缝悄无声息地爬上壁画、大片的画作成块脱落成泥、长袖善舞的飞天脸上不断出现“疱疹”、斑斓的佛国世界正在不断消逝……

    该怎样对抗时间这一无情的“杀手”呢?樊锦诗苦苦思索着破解之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一次在京出差的机会接触到了数码照片,让其意识到——可以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的珍贵资料。由此,“数字敦煌”项目应运而生。

    想法有了,该如何实施呢?在那个物质条件匮乏、技术基础薄弱的年代,要将壁画、建筑、文献、彩塑、环境数字化,在国内尚且没有先例,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而这条少有人走的路,注定会万分艰辛。面对着满途的荆棘与险阻,敦煌研究院就像一个义无反顾的“孤勇者”一样,以赤子之心,顶着重重压力和阻碍,主动迎难而上、不折不挠、积极探索,坚持“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在数字化道路上奔波求索。经过30多年的艰难挣扎,其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已从默默无闻达到行业翘楚位置。而敦煌研究院也迎来自己的“繁花”时刻,不仅参与到全国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和修复工程中,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免费分享相关技术和应用。

    将这些洞窟里的丹青黄绿“复制”到数字空间,是如何实现的?对此,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数据室赵良给出了答案:“每个洞窟就像是不同个性的人,需要因人而异,为其制定不同的壁画采集方案。通过测量和计算各个洞窟的面积、尺寸、空间距离等,‘量身定制’周密完善的数字化方案,并结合采集难度等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科学论证。”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采集设备

    方案形成后,便是实际操作阶段。“不同于一般的图像采集,壁画采集需要定制轨道、摄影车等专业设备。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实时检查图像质量。采集工作完成后,根据采集壁画的张数、壁面曲率变化、壁画色彩、壁面位置等,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再运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加人工拼接法,将上千幅原始图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像,并对成果进行定位纠正。”赵良说。这些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要将采集的原始图像、最终成果图像等按照要求归档,并定期进行数据校验,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见春山。伴随着数字采集技术的日趋成熟,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290余个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化摄影采集,180余个洞窟壁画图像处理,45身彩塑、206个洞窟空间结构、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172个洞窟全景虚拟漫游节目制作,5万余张底片的数字化,形成了海量数字化成果。

科技与艺术的“顶峰相遇”

    如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合。”这些被复制到数字空间的灿烂艺术沿着这样的路径,与科技携手一路向前,在人类文明的山顶重逢。

    “融迦陵仙鸟为灵,汇壁上丹青为意。大家好,我是敦煌仙子伽瑶。”2022年6月,莫高窟壁画中的神鸟“迦陵频伽”变身成一位大眼睛古装卡通少女——伽瑶。作为莫高窟官方数字虚拟人和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在发布会上表演了抱苼式、演奏式、反弹琵琶式、吹笛式等专业敦煌舞动作,吸粉无数。

敦煌仙子“伽瑶”

    在伽瑶之前,敦煌研究院就已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带领人们在充满想象的瑰丽世界里遨游,也让莫高窟这座西北的“神坛庙堂”不断走向大千世界。

    2014年,一座赭黄色的球体建筑拔地而起,这便是以“数字敦煌”为核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从空中俯视,这座建筑的两只“大眼睛”尤为醒目。依托数字档案制作的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全球首部以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正在“大眼睛”里接待着一批又一批观众。

    2021年,莫高窟1500岁的九色鹿不远万里来到故宫,遇到了故宫600岁的“萌宠”金发卷毛狮。就在它们一起快乐地抢玩戏耍绣球时,一场名为“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的展览在此拉开序幕。这一展览是敦煌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强强联手”的产物。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3个复制洞窟及35件敦煌壁画临本、6身复制彩塑等被“搬”到了故宫,不少人慕名而至,并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最真实的感受:“当文字遇上极致的美,就怎么写都不对”“向往着那片从未到过的美丽沙漠”“美哭了,莫高窟中唐菩萨立像”“在莫高窟不能拍照,甚至连在洞窟里的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它再受到破坏。这一次,在故宫终于又见到了”……

    开凿藏经洞、和道真和尚修补佛经、封闭藏经洞、重新发现藏经洞……这是一场指尖上的“探索之旅”。打开“数字藏经洞”,人们便可以穿越到晚唐、北宋、清末等历史时期游览洞窟,与多位历史人物“对话”,了解《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前世今生……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数字藏经洞”上线。作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它以游戏科技生动再现了当年万卷藏书的盛况,其4K影视级画质、中国风现代工笔画美术场景与交互模式,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正式对外发布,向全球展示敦煌的历史之美、人文之美,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年9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奖”。

    第285窟,在因缘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的破次元壁画世界里,游客们正在“雷公”的引导下,奏响鼓乐,与飞天一起共舞,倾听来自千年“音乐窟”的美妙梵音……在数字敦煌沉浸展馆,“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带来的线下VR深度体验让人回味无穷。在线上,通过“数字敦煌”官方网站或微信小程序,人们也能随时随地“云”游敦煌,自由探索上百个洞窟知识点,浏览壁画故事,了解其丰富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数字敦煌”的又一次惊艳亮相,也是科技与艺术的深度交融。

游客佩戴VR设备沉浸式体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魅力

    从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的开放到2022年“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的上线,研究院大步流星向前奔去。来自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档案资源向全球开放,也意味着每个热爱敦煌的人都可以利用古老石窟中的精美壁画、珍贵文献进行二次创作或者多次创作。莫高窟给予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空间。

    在影视剧、纪录片和展览中……数字敦煌正将古老的文化矿藏与现代文明连接在一起,不断助力敦煌文化走出石窟、走向世界,为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着重要贡献:从2014年至2022年,研究院共举办30余场国内外数字化展览。利用数字档案支撑的敦煌壁画高校公益巡展也在奥地利、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成功举办。

    正如“敦煌少女”常沙娜所坚持的,敦煌艺术不应仅仅存在于洞窟冰冷的墙壁上或者临摹画师的画纸上,它们真正获得生命力的方式,是进入人们当下的生活,继续带来美的感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坐标上,敦煌艺术的濡染力与吸附力不断增强,正在“一路生花”的数字敦煌中熠熠生辉,跃动着鲜活的生命力。

    (本文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21日 总第4112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