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丁建宁建议:以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赋能就业创业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3-14 星期四

全国人大代表 丁建宁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如何更好地推动其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带来了《关于推进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以档案数字化转型“小切口”,赋能就业创业“大场景”。

    “扬州大学每年毕业生有1万余人,就业率约为95%。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毕业生时,往往会来校查阅档案,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在这一意义上,一份高质量的毕业生档案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在他看来,档案不仅在求职中作用重大,对长远发展也颇有助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档案将从学校转出,成为人事档案的起点,后续还将加入反映政治品质、思想认识、专业素养、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材料,作为人事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凭证、依据和参考。

    但在长期调研与观察中,他发现,毕业生档案管理存在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相关机构对接不畅、数据共享困难等痛点,致使其未能在就业创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这些难题可通过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解决。放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中,能够看得更清晰。”当前,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数字技术展现出助力经济发展、添彩美好生活的强大能力。去年,国家取消就业报到证,实施毕业生去向登记制度,毕业生档案信息填报、确认与转递“一网通办”趋势愈发明晰,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对信息化趋势的把握,他还在扬州大学校友电子档案库的成功建设中看到了效能。目前,该校已为60多万名校友建立了个人电子档案,囊括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项重要信息。“在举办校友活动时,会先查阅他们的在校档案,调出成绩单等材料,作为纪念品交予校友,强化其与母校的情感连接,效果很好。”丁建宁说道。

    从哪些方面推动转型?他认为,全面收集是前提。档案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原料”。高校应树立“大档案观”,广泛采集学生在校期间活动的各类数据资源,应归尽归、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并积极开展档案数据质量治理,逐步推进内容标准化建设,构建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特色鲜明的毕业生档案数据资源体系,描摹编织覆盖校园记忆的全景图。

    消除数据“孤岛”是关键。当前,各类高校、各级人社部门纷纷建立毕业生信息平台,但这些平台间数据互不联通,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可遵循“总体布局、部分先行,从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建设思路,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数据共享平台,以一体化建设打通壁垒,畅通管理利用。

    在共享平台建设中,要突出档案规范管理,健全毕业生档案管理办法,抓好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等工作。尤其要对档案数据安全予以特别关注,建立相应的授权机制,明确具体利用权限,不断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可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评价,以评促建,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走实。

    此外,全要素保障不可或缺。要强化理念、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要素保障,做到转型理念统一、专业能力优化、技术设备完善、资金配套充足,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14日 总第410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