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王宁:做好艺术档案工作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安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3-11 星期一

全国政协委员 王 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带来了有关拉动文化艺术演出消费和支持文化艺术领域国际组织发展的提案。而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发挥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的艺术档案工作同样受到了他的关注。

    “艺术档案既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又是国家文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记录和见证了我国文艺工作起步、成长、发展的历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王宁谈到了对艺术档案的认识。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档案是其“六大平台”(表演艺术中心平台、主题原创艺术平台、艺术普及教育平台、综合艺术展示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数字文化传播平台)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大剧院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对保存剧院历史、促进未来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备的艺术档案为一个剧院的艺术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最丰富、最直接的参考依据,为艺术生产提供宏观的视野和客观的参照,为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丰富的素材,为艺术研究提供可借鉴参考的依据,在服务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宁在负责文化、教育、大型活动等相关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档案工作。担任国家大剧院院长以来,他把艺术档案管理当成重点工作来推进。“我们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流程和管理模式,培养锻炼了一支业务精湛且具有实践经验的艺术档案人才队伍。”

    此外,作为国家级的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保管着大量与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相关的唱片、乐谱、实物、图谱、录音、录像、照片等艺术档案。近年来,在艺术档案的保管、开发、利用等方面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

    国家大剧院深度发掘艺术档案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并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性研究,在“智慧剧院”的总体架构设计下,分三期开展了“智慧档案”建设项目。同时,创新艺术档案行业标准体系,填补了目前国内艺术档案行业标准的空白;创新艺术档案工作管理模式,建成全新的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管理系统,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智慧化管理与共享应用研究》;创新艺术档案利用与展示模式,建成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数智展示大屏,借助“艺术档案+科技”打造智慧档案的展示窗口,集业务数据可视化、剧目信息结构化和实物档案数字化于一体,以“看得见”的智慧开启艺术档案智慧化管理与共享应用新阶段。

    “未来,在‘一院三址’的新格局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拓展艺术档案的应用展示空间,形成大剧院‘综合性’、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专业性’、北京艺术中心‘现代性’三址同源共流、各具特色、互促互补的良好局面。”王宁说道。

    当谈及如何加强艺术档案工作,更好发挥艺术档案记录艺术发展历史、展现文化艺术魅力、讲述艺术故事的重要作用时,王宁给出了他的建议。

    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艺术档案工作要坚定创新之路。目前,国家大剧院正在积极推进《表演艺术机构艺术档案管理规范》的编制工作,于年内发布实施,推动艺术档案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科学、统一。

    加强科技赋能。用艺术引领技术革命,以科技赋能艺术管理,聚焦“艺术档案+科技”,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为艺术档案插上科技的翅膀,努力建设与时偕行的“智慧档案”工作模态,强化精细管理,促进提质增效,使档案管理更加高效安全,让档案服务更加精准便捷,为艺术生产创作保驾护航。

    推进全民美育。文化强国,美育先行。要以艺术档案为载体全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全民美育覆盖面,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硕果。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充分发挥艺术档案文化价值的同时,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生,于润物无声中提升大众文明素养,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3月11日 总第4108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