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论述之二

2亿余卷(件)开放档案,如何利用好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2-23 星期五

    看开发利用“成绩单”:全国3301个综合档案馆接待利用者645.9万人次、提供利用档案2283万卷(件)次,举办档案展览3115个,公开出版编研资料926种……这些数据内蕴张力。

    张力有三。从目标看,利用好作为档案工作者的天然期盼,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能够实现。从过程看,创新探索取得突破,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摆在眼前。从结果看,成绩可圈可点,但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拓展。

    除了张力,亦有贯通。从贯通看利用,看到的是运用过去的信息产生当下的效益,是档案资源的无限潜力和无尽魅力,是档案事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看到这些,就能够更深入理解何为开发利用,何以开发利用。

提供利用档案2283万卷(件)次:分散向集聚的奔赴

    出生、教育、工作、置业、就医、养老等,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经之事。人一生中会产生多少档案数据?浙江省嵊州市“个人全生命周期档案”综合智治应用为我们揭晓答案。

    该应用自2022年9月起开始打造,第一件事就是将全市71万户籍人口的民生档案转化为在线数据。去年,“个人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中心及基础平台建设完成,共汇集数据183类6349万件,并形成相应数据仓,还构建了人生轨迹数据分析应用等。

    这些数据怎么用?以“置业场景”为例,以往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需携带户口本、结婚证,现在仅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就可以关联当事人的所有信息,不仅有力推动了“无证明城市”建设,证件核验压力也大为降低。

    可见,把多维度数据关联到一起,能够产生强大的增值效应。但集聚并非天然实现,一些堵点亟待打通。其中最棘手的当属档案资源分布分散、建设标准不一。

    如何畅通?以浙江为例:打造了全国首个省级档案数据共享中心,去年初步实现省、市、县101个综合档案馆民生数据全部联通。

    怎么实施的?抓好顶层设计最为关键。没有一致的档案接收进馆、鉴定、开放、利用标准,就没有利用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因此,浙江从省级层面研究制定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标准和利用范围图解表,形成一体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有了标准规范,资源归集也就有了章法。全省各级档案馆馆藏民生档案、可开放文书档案、编研成果等跨地区汇集顺理成章。不仅如此,通过对接人社、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业务档案数据接口,未进馆民生档案群众利用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实现档案资源畅通利用,不仅是某一区域的密切关注,也是全国档案系统的共同关切。2022年,国家档案局出台《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就拓展档案利用渠道等作出规定。同年,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当年便接入近1200家档案馆,接收查档申请5.2万件。2023年,新接入档案馆684家,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接入率达60%,档案查询利用“一网通办”不断提质扩面。

    只有畅通,才能联动;有了联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才成为现实。山东将“在鲁查档”服务平台与全国平台对接,在县(区)档案馆、行政服务中心、政府重点涉农部门、各乡镇(街道)、试点村(社区)设立档案查询专区,实现异地跨馆在线查阅利用“六级联动”。

    依托数字赋能,实现档案资源从分散到集聚的转化,回应了利用效能如何提升的重要问题,走出了利用服务从“能”到“好”的关键一步。

举办档案展览3115个:时机与特色的统一

    数据显示,全国3301个综合档案馆一年间举办档案展览3115个,接待参观431.3万人次。读懂这一数据,要看横纵两个面向。

    纵向看,与往年相比,这一年的展览有何不同?横向看,档案部门展览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我们从中央档案馆推出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主题档案文献展(家风展)中寻找线索。

    纵向的不同,突出表现为选题。与文博单位多为常设展览不同,档案部门的展览着眼于大局大势,政治站位高,“刷新”频率快。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家风展在这一背景下筹办。与之相对应的,2021年,档案部门将目光聚焦于全力服务庆祝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这一年,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推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吸引近百万人次参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举办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并在23个城市巡回展出。

    横向的不同,核心在展品。与青铜器、玉器等三维展品相比,纸质档案多为二维形态,表现形式缺乏变化,视觉观赏性不强,加之信息量大,多涉及历史人物、事件,读懂的门槛较高,相较于“爆款”,显得有些“小众”。但更要看到,档案内部有机联系紧密,逻辑性强,且独具权威性、原始性等特征,能有效激发探索欲。因此,如何立足馆藏彰显档案特色,讲好背后故事,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家风展抓住这一点,立足馆藏,优中选优。为达到“见字如面”的效果,选用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和感情的手迹加以展出。除了手迹多,首次公开的档案也多。通过运用多种检索办法、更换各种检索关键词,并由多人反复查找,再结合展纲整体结构和档案的珍贵性、故事性等因素综合考量,选出最贴合、最动人的展品。

    考察横纵两个面向,可以看到,聚焦“国之大者”,抓住时机机遇,加大馆藏资源开掘的广度和深度,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作出独特贡献,是档案展览的成功密码。

    理解了时机和特色的统一,我们也就理解了档案开发利用的“内”与“外”。发挥档案润泽心灵作用,释放档案影响力,毫无疑问是向“外”的,但其根基却一定朝“内”延伸。只有立足馆藏宝库,抓住独特资源,开发利用才有源头活水,3115个展览的推出有力印证了这一点。

    在这里,我们对“外向性”作出更多观察。各地档案部门以发挥集群优势为突破点,围绕提升档案文化影响力进行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去年6月,四川省档案馆联合长江、黄河流域17个省级综合档案馆举办“江河奔腾 红色追寻”长江黄河流域红色珍档联展,百余个长江黄河流域地区档案馆共同参与,形成浩大声势。

    除了档案部门力量的聚合,与外部主体的联动也在加强。近年来,浙江省江山市档案馆与旅游部门、各镇村合作,在景区、革命遗址等处,以“馆外馆”的形式建设主题展馆。2021年,与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合作,在全市红色教育基地中遴选5家,绘制“党史研学地图”,推出“1+5”党史研学精品专线,“红润江山”档案品牌光芒绽放。

近3000种编研成果:“重量级”与“轻量化”的兼顾

    2022年,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推出编研资料近3000种,其中,公开出版926种、内部参考1815种。2021年,分别为864种、1541种;2020年,则为780种、1328种。成果连年增长,体现了对档案价值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开发利用能力的提升。

    开发利用积累了哪些可行经验?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对“极值”加以考量。当弄明白“重量级”与“轻量化”的编研资料是如何生产出来时,也就掌握了选材、编辑、审稿,以及进度管理、成果呈现等共通方法。

    最重磅的档案编研项目是哪个?《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当之无愧。

    看规模,总计划编纂规模不少于1000册。看主体,国家档案局组织实施,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同参与。看对象,形式丰富,囊括文电、图片、票证、规章法令文告、日记、书信等类型;内容多样,涵盖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宣传等领域。看成果,截至2021年9月,全国130多家综合档案馆参与其中,出版图书68种455册;2022年,25个省区市52家综合档案馆共出版图书12种61册;2023年,新出版图书16种40册。

    实施如此“重量级”的项目,考验着统筹协调能力,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如何统筹推进?需要建立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国家档案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加强指导监督;各参与单位明晰工作职责,做到有部门牵头、有专人负责。与此同时,对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加以规范。大到整体编纂规则,小到装帧设计方案,确保每一步骤具体、细致、可操作。把控进度与质量是重中之重。既注重加强培训交流,提升编纂人员的素质能力,又通过印发简报、实地监督等形式加大督促力度。

    实施情况如何?以江苏为例,除了高效完成各年度任务,还彻底摸清了全省26032卷抗日战争档案具体情况,并及时开展破损档案抢救修复。

    再看“轻量化”。每周一期,是近两年四川省成都市档案馆向市四套班子成员报送档案资政参考的频次。截至今年1月底,已推出91期,其中17期获肯定性批示。

    高频次有哪些优势?既有效提升选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又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系列、化为整体,更重要的是限定了体量,使内容更为短小精悍、简洁有力。

    除了提高频次,成都市档案馆在内容上下足功夫。配套制作“一周新闻汇”,搜集汇总本地新闻、重要会议等信息,从中提炼大事、要事、身边事,进而用档案“小故事”切入,深入浅出地加以阐发。

    高频次、“轻”阅读、盯热点的做法已见成效。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政建议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大为提升。正因此,全市各项重大工作领导小组频频将档案馆纳入成员单位。此举又进一步增强档案工作的能见度和贡献率,形成良性循环。

    开发利用的本质,即如何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影响力大与小、号召力强与弱,究其根本,取决于供给对需求的满足。需求可能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变”中亦有“不变”,不变处正是时代风貌、社会风尚所形塑的精神底色。把握了底色,我们也就更好地抓住了开发利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气质和味道,更深入地理解了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境界与追求。

    (有关统计数据引自《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2月22日 总第4100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