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于大局大势着眼 走战胜艰难之路

——记河南省档案馆通过首批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认定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4-01-15 星期一

    世事千难万难,若能战而胜之,则世上再无难事。“档案灾害预防与应急抢救”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的创建之路正是一条不断战胜艰难之路。要不要建?选什么题?怎么建?如何建成?在河南省档案馆的攻坚克难中,我们看到了闪耀其间的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触摸着流淌其中的尽责担当与勇毅坚持。

远与近——谋划长远,干在当下

    2023年1月,国家档案局下发了首批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通知。要不要申报?省档案馆干部职工一时有着不同考量。有人说,这是好机会。2022年,我们的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第四家、中部地区首家通过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试的省级档案馆。此次若能申报成功,又多了一块“国”字头招牌,不论是品牌打造,还是业务提升,抑或功能辐射,都将是更有力的抓手。有人表示,此前因新馆尚未建成,老馆空间有限,错失了申报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的机会,非常可惜,这次申报重点实验室可得抓住。有人对省馆自身科研实力、建设能力抱有疑虑,特别是了解到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也有强烈的申报意愿时,担心竞争太激烈拿不下来,人、财、物投入综合效益不高。有人认为,既然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申报,各单位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不妨待学习先进经验后再投入力量建设,这样更具针对性。

    建不建?省档案馆馆长李修建同馆班子成员多次商讨、反复斟酌,从促进河南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下决心一定要抓住契机:“重点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引领性的工作,对于我们完善功能、提升内涵、补齐短板、突出特色意义重大。虽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将自身定位为资源组织者,统筹调度、共同建设,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这一工作思路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省委书记楼阳生作出批示,省委常委、秘书长陈星提出要求。省委领导的批示要求不仅是对省馆的巨大鼓励,还给出了选题申报的核心密码,那就是“提升站位”。站位高,工作才有预见性。只有把工作放在新时代背景下认识,放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谋划,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才能更好地融入大局、服务大局。

    重点实验室的选题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要求,扎实推进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近两年突发灾害也给档案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如,2021年郑州经历了“7·20”特大暴雨灾害,2023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等。因此,提供一整套档案灾害预防与应急抢救的解决方案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省馆便将此作为申报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确定了选题,也就有了美好蓝图和愿景。实验室应有哪些要素?先进的设施设备、成熟的合作机制、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丰富的研究成果……省馆在综合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实行合作运行的方式。而若想达到“1+1>2”的效果,便不能简单将各方资源相加,更需整合优势资源,实现整体提升。因此,在全面分析自身、共建单位、合作单位的人才队伍、设施设备、科研成果及能力、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省馆对各类资源进行了细致筛选、提取、组合,进而确定各单位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实施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难,如何克服?答案很朴素:上下同欲者胜。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档案局局长曾德亚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省馆班子多次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遇到的各项问题。负责申报工作的科研技术处则不折不扣将一项项任务落实落细。

    更了不起的是,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中主动选择“自找麻烦”。其实,合作机制的建立已经使实验室的基础功能更为扎实,但他们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锚定目标再优化,花大力气对实验室硬件进行升级改造。原有的化学实验室基础较为薄弱,且虫害、霉菌研究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薄弱点正是攻坚点,也是突破点。经大量调研,借鉴先进经验,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改造方案。独立的空气循环系统、温湿度可控的实验室环境、完备的消毒灭菌体系……多项技术手段的运用保障着人员和场所的安全。

行与进——向难处行,于难处进

    实验室升级改造要在一个月内完成,能做到吗?在高质量推进升级改造的同时,能摄制高品质宣传片,且高标准做好迎检准备吗?科研技术处做到了。

    申报通知是2023年初下发的,而这一年的预算此前已经上报,也就是说,实验室升级改造作为新增项目,原本并没有安排预算。而预算调整涉及部门和流程较多,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一关一关过。

    科研技术处的同志们坦言,如果没有馆领导的大力支持,这项工作根本完不成。为解决经费问题,馆长李修建多次召开馆务会,研究讨论改造方案;副馆长李宝玲周末多次带领处室人员就改造方案进行细化;科研技术处针对方案中的每一项设备采购,大到暖通工程的多项预案,小到电缆的型号、粗细,逐一认真研究。最终,方案得到通过,资金来源问题得以解决。

    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调整预算、招标、施工……要赶在实验室验收前改造到位,这其中的压力,不亲身经历很难感受到。怎么办?只能切断后路,带着施工单位向前冲。施工期间恰逢中秋国庆假期,本应是团圆和美的喜悦时刻,他们却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最终如期完成了升级改造和收尾工作。在这段“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卡点”的时间里,大家最难忘的并非自己的辛苦,而是收获的感动:“不只是我们在努力,修建馆长每天来实验室看进度,有时候一天看4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细之又细,多少台设备正在调试?哪些正在路上?暖通管道铺设到哪儿了?他都了然于胸。”

    这期间,科研技术处多线作战,从相关单位的汇报沟通到部门内部的协调,从实验室改造方案的确定到工作机制的梳理,从汇报材料的撰写到现场审阅材料的收集,再到两周时间完成宣传视频从脚本撰写到成片的全过程,始终处于战斗状态,一刻不曾放松。

    他们的劲头从何而来?答案是源于内心生发的自豪感,“实验室所要开展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是档案行业相对缺少、亟待加强的,能有幸参与这项填补档案保护研究空白的事业,无比光荣。”

    团队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自然离不开科学的工作方法。宣传片拍摄伊始,科研技术处处长张红霞和导演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时间很紧,宣传片的质量不仅不能降低,还要创意新颖、冲击力强,我们只有通过见面与碰撞频率的提高来弥补时间的不足。”这一方法好用吗?考察现场热烈的掌声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他们不仅没有采用程式化、速度快的工作汇报式的制作思路,而是饱含感情,打破对实验室满是冰冷的精密仪器的刻板印象,呈现其温暖而美丽的一面。李修建接受采访的镜头就是在实验室拍摄的——墙上满是修复中的全省的红色档案,几张大红漆案陈列其间,工匠们在桌前忙碌着……

    多交流的方法贯穿创建工作全程。创建伊始,李宝玲先后带领人员前往陕西师范大学、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调研学习,在虚心请教、学习切磋、激烈碰撞中深化了对实验室建设和档案保护研究理念、方向、目标、功能的认识,为实验室建设及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验室升级、红色档案抢救修复、宣传视频都涉及采购,科研技术处每次开会研究采购事宜时都要讲廉洁。“忠诚干净担当,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处室负责、对全馆负责”是他们的共识。得益于招标公开透明,且沟通交流有理有据有节,平等相待、充分协商,合作顺畅高效地推进,“对方感受到尊重,工作效率也更高。实验室改造升级中,设计方案总能圆满实现预期目标;拍宣传片时,很多镜头都是一遍过”。

    与外部沟通时充分尊重对方,在馆内沟通时也是如此。升级改造工作涉及与其他处室的沟通协调。他们把工作做到前面,每次都邀请相关处室提前指导,了解具体要求。最初,有的同志觉得工期本就紧张,一轮轮沟通下来拖慢了进度,但越到后来大家越发现,慢就是快。正因为每一步沟通在前,互相配合,按规定办事,不给对方添麻烦,才更好地获得了相关处室的支持和理解。

苦与乐——负责最苦,尽责最乐

    “感谢老师!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了档案修复技术。”来自濮阳市档案馆、商丘市档案馆、漯河市档案馆的档案修复人员在结束省档案馆的跟班学习后,紧紧握住指导老师的手道谢。

    在全力建设重点实验室的同时,科研技术处的其他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他们承担的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专题保护开发项目“河南省红色档案抢救与修复”取得了积极进展:不仅开展了问卷调查,还前往南阳、平顶山、濮阳、新乡等地了解情况,并对各地市破损严重的红色档案开展无偿抢救,特别是提出的跟班学习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基层档案保护工作人员来到省档案馆进行一至两周的技术培训,从档案修复基本工具的使用到浆糊的手工调制,从修复用纸的选择到修裱方式的辨析,从档案脱酸、揭粘、修补到托裱、上墙、裁切等,学练结合,进步飞快。

    负责最苦,尽责最乐,他们在《拂晓报》的修复中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治军有“三件宝”——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省档案馆从新四军老战士段佩明家中征集到219期《拂晓报》,但进馆时刊物已经残缺破损、纸张泛黄、字迹剥落。由于报纸为双面印刷,无法使用传统单面字画类托裱技术加以修复。怎么办?只能逐一试验。丝网膜、棉网膜、典具帖、宣纸等都试过了,最后发现三桠皮纸薄如蝉翼、高度透光,由此探索出在不增加纸张厚度情况下对双面字迹档案的修复方法。

    在仿真件制作中,他们也有许多会心一笑的经历。仿真件制作讲究最大程度还原档案原貌,颜色的校准是其中最耗时的环节,往往要试验几十种、上百种方案,从而一点一点接近原件的颜色。调好颜色后,还要将纸张按照原件做旧处理。其形成的仿真件色彩调试、设备参数调试等可行方法是全处同志克服困难争取更大成绩的生动见证。

    真正想干事的人会经历各种艰难,唯有勇毅向前,才能战胜艰难。快乐本是轻飘飘的,只有经历了艰难,快乐才有了重量,才变得实在,才更为恒久;正是在不断战胜艰难中,这些苦处和难处才没有成为压垮人的重担,而是化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开阔。我们在河南省档案馆的同志们身上看到了这一点,也在新时代千千万万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奋斗者身上看到了这一点。自胜者强,向他们致敬!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月15日 总第4086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