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办展掠影

作者: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2-13 星期三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时指出,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近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积极发挥南京大屠杀档案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国际影响,先后在法国、捷克、白俄罗斯、丹麦、西班牙、匈牙利等国举办展览,通过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推动国际人士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历史,警示世界各地的人们牢记侵略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本期三版系统回顾其海外办展经历,介绍相关经验做法,从中可以看到档案在启示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023年10月,“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西班牙拉开帷幕

    今年10月至11月,“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陆续在西班牙马德里和匈牙利布达佩斯拉开帷幕。100多幅历史照片、近20件档案资料向欧洲观众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展现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这是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四次到欧洲办展。

2016年10月,法国观众参观展览

    截至目前,纪念馆已分别在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意大利佛罗伦萨、菲律宾马尼拉、法国冈城、白俄罗斯明斯克、捷克布拉格、丹麦奥胡斯、西班牙马德里、匈牙利布达佩斯等30多座城市办展,海外影响力逐年提升。《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该馆在全国各家纪念馆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一。

“一国一策”突出和平主题

    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日军官兵和随军记者拍摄的屠杀照片,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记录影片,被称为中国“安妮日记”的《程瑞芳日记》,被称为“京字第一号证据”的日军暴行相册,战后中外证人提交给南京法庭的证词,南京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正本等档案,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所犯的战争罪行。当年的受害方、加害方和第三方留下的大量反映日军南京暴行的档案资料相互印证,每一件档案都具有无可辩驳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唯一性,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纪念馆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以“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为主题,立足史料与史观、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等关系思考策划海外展览选题、展出国家,做到既讲清史实又观照现实。

    在确定展出国后,坚持分众化传播,紧密结合展出国的历史与国情,制定“1+3”策展方案,即一份总体方案配套一份展览脚本、一份传播方案、一份工作预案,使每一个海外展览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策展项目书。如,西班牙展从该国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和平鸽》创作背景说起,指出1937年的南京是另一座“格尔尼卡”,体现两国曾遭受法西斯暴行的共同历史记忆。匈牙利展从匈牙利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的照片说起,用镜头引入日本侵华暴行。法国展讲述了法国神父饶家驹为建立南京难民区牵线搭桥的故事,拉近展览与法国观众的距离。通过建立展览与展出国的连结点,避免“一刀切”、同质化,使每一个展览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增强了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原文呈现第三方视角

    南京大屠杀档案中有美国、德国、丹麦等第三方国家人士留存的大量资料,为海外办展和国际传播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海外展览充分运用南京大屠杀中自发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档案文献,通过来自第三方国家的教授、医生、记者、外交官、传教士等人的日记、书信、文件、照片以及影像等资料,展现了真实的南京大屠杀历史。

    再现历史场景。马吉影片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由第三方国家人士拍摄的纪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动态影像,拍摄者是1912年起就在南京传教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他毅然留在南京,用一架贝尔牌16毫米摄影机,悄悄地将镜头对准了正在遭受日军暴行的南京市民,将大屠杀后尸横遍野的惨状、重伤的难民在医院接受治疗等画面留存了下来,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铁证”。1938年上半年,国际人士将影片拷贝带往美国、英国、日内瓦等地放映,美国《生活》杂志也刊登了影片的截图。2002年,这架见证了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摄影机及胶片由约翰·马吉之子大卫·马吉捐赠给纪念馆,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展览以马吉影像的历史镜头为切入点,将观众带回80多年前的南京。为让国外观众近距离观看马吉所用的摄影机,策展团队专门等比例仿制了一架放置在入口处,并将影片中的日军暴行画面、受害者救治情景、幸存者夏淑琴和李秀英的遭遇等镜头整合成组块进行展出,让观众在进入展馆时先与这件世界记忆遗产相遇。透过凝固的画面,让观众直面历史的真相。

    挖掘细节讲好档案故事。用档案讲故事、说道理、见精神,通过人性、生命、和平等共通性话语增强展览的共情性和可看性,是海外策展的重点。展览以“二战中的国际大屠杀”为背景,主体部分以故事叙事,设置了救助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群像,通过中国、日本、美国、德国、丹麦等多国军方文件、外交文件、新闻报道、书信日记、历史照片等,重点介绍了德国人约翰·拉贝负责南京安全区(难民区)管理并将自己的住宅作为难民收容所、美国人明妮·魏特琳女士像抱窝的母鸡带小鸡那样保护难民、美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夜以继日地救治中国受害者、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用巨幅丹麦国旗救助难民等感人事迹,通过客观讲述、理性表达,让观众形成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正确认识。

    精选与展出国相关的档案资料。在西班牙办展时,重点展示1937年12月13日西班牙《洪水报》对日军在南京进行“杀人竞赛”的报道,通过当年的报纸让观众建立起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连接点。在丹麦办展时,通过展示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护照、生死状以及留下的相册等重要档案资料,使观众重新认识这位80多年前的“南京英雄”。

创意设计提升展陈效果

    展陈设计手法的创新亦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图文、展品、色调、光线等合理搭配,使之契合不同板块的基调,打造出沉浸式观展效果。

    注重色调把握,营造观展氛围。反映侵华日军暴行的“南京浩劫”板块,用黑色营造肃杀的氛围;“人道主义救援”板块的色调则由暗渐亮,体现黑暗之中的人性之光;到了“正义审判 维护和平”板块时,颜色由灰白转向紫色和绿色,将展览氛围调节至平和明静的状态。通过不同光线和色调的运用,既不刻意制造阴森的环境,不让展览过于凄惨压抑,又将南京大屠杀的残暴表达到位、将大屠杀中的人道救援和无畏义举展现到位、将捍卫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信念传递到位,使观众的情绪自然融入展览的表达,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展览的主旨。

    创设艺术装置,增强互动体验。每一场海外展览均布设“12秒”装置。“12秒”的含义是: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为期6周的南京大屠杀中有30多万人遇难,如果以秒来计算,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消失。在展厅内,随着滴答的水滴声,每隔12秒就有一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遗像缓缓呈现再渐渐消失在黑色幕墙上,滴答声在展厅内回响,使观众对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有了深刻印象。精选《程瑞芳日记》、市民呈文、审判证词、法庭判决等档案内容上墙展示,与展板内容前后连贯、融为一体,突出了关键史料,直击观众内心。在捷克办展时,专门设计“十字形”展柜,用于展出体现人道主义救援的档案资料,吸引观众俯身阅读,感受当年中外人士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

2018年6月在捷克办展时设置的“十字形”展柜

    突出和平符号,传递和平理念。展览将南京的紫金草元素与和平鸽连接起来,讲好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的故事。紫金草,即二月兰、诸葛菜,因盛开于南京紫金山下而得名。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紫金草依然在第二年的春天顽强地盛开,展现了坚韧的生命力,象征着南京不屈的精神,成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象征。展览讲述江苏省和南京市向南京大屠杀时期救助中国难民的国际友人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纪念馆举办紫金草“和平讲堂”等活动,通过紫金草的故事传递南京人民的“和平之声”。

向世界发出和平之声

    海外展览受到当地政要、专家、公众人物和民众的关注,国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有力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传向世界。

    西班牙和匈牙利展开展后,欧美地区、亚太地区25个国家以西班牙语、英语、韩语、中文4种语言同时发布开幕式报道。截至11月6日12时,相关报道在欧美地区、亚太地区25个国家以4种语言同时发布,总量达近600家次。

2023年10月,在匈牙利举办史实展

    海外观众纷纷留言:“所有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说:“5年前,我参观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时我的心中满是悲伤,满是疑问:为何侵华日军的暴行如此令人发指,超出了文明人类的最底线,即便我阅读了许多历史学家的著作,这样的暴行也难以想象、让人无法理解!这个展览用真实的材料记录并展示了那段残忍的历史,让我们今天有机会再次感受到来自战争的悲伤,记住这个人类历史上的惨剧,并且通过展览,让年轻人更加知道什么是和平,因为只有和平才有人类的生存。”西班牙智库“知华讲堂”名誉主席马塞洛·穆尼奥斯表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在纪念二战结束的同时,却忽视了这场战争在亚洲同样也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消除这种历史不公,向数百万亚洲受害者,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表示敬意。正如我在中国多次感受到的,中国倡导的是以平和、公正的方式铭记历史,让犯下的罪行不被遗忘,让这种暴行不再重演。”匈牙利韦仑采市市长盖尔郝尔德·阿苟什曾经在中国留学过,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说:“我不敢相信二战中东方战场发生了这样残忍的悲剧。我刚去过南京,很喜欢这座城市。学习历史,才能从中汲取教训,让战争不再发生。只有和平,人类才有未来。”匈牙利华裔青年、中国-欧洲文化艺术体育协会主席马文俊说:“作为一名南京人,在布达佩斯观看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心情尤为复杂。这段历史必须被铭记,也应该被更多的欧洲人知道。不仅要让他们知道南京大屠杀历史,更要让他们了解经历了战争的南京人民更加珍爱和平的故事。”

    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表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我们举办海外展览,就是为了缅怀大屠杀中的死难民众,纪念反抗暴行的勇士,呼吁人们从历史的记忆中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共创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

    (本文照片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2月11日 总第4071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