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以实干为“笔” 描绘如意陇原新图景

——解码甘肃省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环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1-02 星期四

    “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仔细端详甘肃省地图,由衷赞叹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甘肃考察,多次对甘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为甘肃发展明确定位、擘画蓝图、指明方向。这个千年前的“顶流”大省始终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负重自强,为建设幸福美好甘肃、描绘新时代如意陇原崭新图景奋发进取。在全省“千帆竞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争先态势下,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牢记“档案工作姓党”,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强化担当作为,在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使命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手”“腿”高效联动 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加强局馆协同是甘肃省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机构改革局馆分设后,档案局有‘手’无‘腿’,档案馆有‘腿’无‘手’,双方所能发挥的力量较为有限,局馆协同正是推动党管档案工作政治优势和档案馆业务优势有机结合的重要制度安排。”省档案馆馆长张秀丽说。为了念好“共”字诀,合力下好全省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一盘棋”,甘肃省专门印发了《甘肃省档案局甘肃省档案馆协同工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档案局、档案馆具体的协同工作内容,为建立上下贯通协调的局馆协同机制,形成重点工作协同推进、专项工作分工合作、日常工作紧密联系的局馆协同工作模式,实现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公共服务“双促进”“双加强”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制度的优势正在转化为治理效能。紧随《办法》之后,省档案局、省档案馆专门召开了局馆协同定期例会,围绕省档案馆业务建设评价、档案信息化提升建设项目、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督查、档案安全管理、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明确要将例会制度固定下来,让局馆协同步步深入、提质升级,也让定期例会成为管窥甘肃省档案工作协同发展之效的一扇窗口。

胸怀“国之大者” 做实“关键大事”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是档案工作的主题主线。省档案馆始终把档案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部署,积极在“全局之图”中找准坐标,把服务“国之大者”当作全省档案工作的“北斗导航”,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职能优势,做实“关键大事”。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日战争研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甘肃档案实践中“遍地开花”:编辑出版《甘肃省档案馆藏抗战档案选编1—4》《红军长征在甘肃》,在《档案》杂志“百年党史”专栏推出一批红色理论文章……省档案馆砥砺深耕、驰而不息。聚焦祁连山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丛书《黑河卷》与《疏勒河卷》接连出版,《甘肃省馆藏祁连山及黄河生态环境档案调查与叙录》等编研项目陆续“落地生根”。为送“理”入心,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省档案馆在“甘肃档案”微信公众号开设“聚焦党的二十大”“每日一学”专栏,推送各类文章120余篇,转载《领航》等主题宣传视频、主题宣传海报……

    围绕服务全省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省档案馆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档案文献展,使之成为全省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家园”。在服务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庆纪念活动中,省档案馆积极打造指尖“充电宝”,推出“历史将永远铭记”档案文献展数字展厅,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看展”;拍摄《千人读档——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简史》,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历程。此外,遴选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的城池、舆地图,编辑出版《兰州老图照》,开展口述史料征集工作,深入推进档案记忆工程……这些都是省档案馆脚踏实地服务“国之大者”的具体实践。

坚持为民初心 提亮服务暖色

    走进省档案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穿城而过的黄河、灌溉农田的兰州水车、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左公柳、凝结着“莫高精神”的敦煌莫高窟、飘逸潇洒的敦煌飞天、凝聚着铁人精神的工业机器……这些雕刻在省档案馆大楼建筑上的富有地域特色、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元素,不仅展现出陇原大地特有的文化魅力,也蕴含着省档案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密码”。

    拾级而上,便是整洁明亮的省档案馆查阅中心——角落悬挂的感谢锦旗、精准触达群众需求“末梢”的各项便民服务设施设备以及洋溢在留言本上的真挚谢意等,均是省档案馆用初心使命提亮为民服务暖色的体现。“这是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外省查档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交查档申请,我们收到申请后,如果查到省档案馆有其所需要的档案,会告知查档人员;如果省档案馆没有相关档案,我们便会反馈给查档人员,省得他们白跑一趟。”工作人员利用电脑边演示、边讲解。自从与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完成对接后,省档案馆的档案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查档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全国查档“一网通办”。此外,省档案馆还建成甘肃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平台,实现省档案馆与省内14家市(州)档案馆互联互通和档案资源共享,目前系统共上传数据63万余条,扩大了“一网查档、异地出证”惠民服务覆盖面。

    在省档案馆消毒除尘室,墙上的各类规章制度十分醒目,对进馆档案的消毒、除尘均有明确规定。一件件档案正在不同的“玻璃柜”内经历消毒、除尘等进馆必备的“洗礼”流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档案进馆之旅’可谓波折重重,只有全‘菌’覆没后,才能进入下一道流程。从档案进馆到提供查阅利用,中间至少经过了二十几道流程,每道流程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而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像一个个‘守门人’一样,接力将征集来的档案保护好、利用好,大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压缩档案与查档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增强查档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体现在每一项细微的档案服务工作中,还体现在省档案馆的对外合作中。多年来,省档案馆在与中国海洋档案馆联合进行异地备份的同时,还积极筹划在甘肃省建立海洋科普小学,弥补甘肃省没有海洋的遗憾,为省内小学生们认识海洋、关心海洋,探索海洋奥秘,构筑海洋蓝色梦想打开一扇窗口。

抓实业务建设 建强干部队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聚焦主责主业,省档案馆坚持立足长远,多管齐下,扎实推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让档案业务建设的成效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多年来,省档案馆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铆足干劲、步履不停:认真抓好各种门类、各种载体档案的收集,持续优化馆藏结构;修订《甘肃省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细则》,编制档案年度接收、征集计划,依法开展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加强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资料接收力度,及时跟进做好省直机关“两类档案”归集工作;拓展档案资源收集范围,持续推进口述史料采集工作,加强名人档案、书画档案、印章档案征集,定期发布红色档案及珍贵史料征集启事……此外,为加强档案的规范整理,省档案馆专门修订完善了《甘肃省档案馆指南》《全宗指南》,按照档案来源和所属时期将馆藏档案划分为323个全宗,定期对标识不清晰的档案盒脊、案卷封面、页号等进行规范,对缺少目录页和备考表的案卷进行补充完善。2021年,投入110万元安装智能无轨密集架278立方米,加强对征集进馆的明清、民国时期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和部分红色档案资料的裱糊、修复等抢救保护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冗,“云端”实践要躬行。省档案馆馆长张秀丽告诉记者:“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翅膀’,省档案馆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目前,省档案馆提交的数字档案馆提升项目已经通过论证。接下来,省档案馆将积极争取省委分管领导的支持,推动该项目立项。”早前,围绕档案系统平台建设,省档案馆先后投入319.4万元,完成馆藏档案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和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系统改造和建设,实现对馆藏数字档案资源系统化监测和安全管理。投资150万元,依托政务外网建成甘肃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初步构建以省馆为核心、市(州)档案馆为支点的全省档案资源共享体系。持续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近年来,完成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3119万画幅、专业档案数字化4万卷、照片档案数字化7万多张、音像档案数字化1400件。持续推进档案“双套”进馆工作,接收纸质档案数字化副本数据38万件553万画幅。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省档案馆坚持多点发力、多措并举,让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鲜明选人用人导向,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强化正向激励效应,大力选拔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敢于担当、善于斗争、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大力营造有利于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以“练兵比武强技能、档案工作树新风”为主题,实施“师带徒”计划,压担子、交任务、教方法,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持续举办业务大讲堂、青年学堂、业务技能练兵比武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发挥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专家、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作用,加强档案业务人才培养,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的人才动能。

    新时代如意陇原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奋发图强的火热实践正在绽放着绚丽的光彩。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档案篇章。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1月2日 总第4054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