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草原上的一抹兰台红

——内蒙古包头市档案馆在重振包头雄风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安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10-23 星期一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有这样一座光荣的城市,它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支援建设,为共和国实现“钢铁梦”“铸盾砺剑”、为锻造“国之重器”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就是享有“世界稀土之都”“世界绿色硅都”美誉的“草原钢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60多年来,“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民族团结佳话广为流传,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与辉煌荣光,是这座城市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是刻入包头各族干部群众灵魂深处的永恒记忆,更是鼓舞包头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实践中继续走在前列的奋进动力。

    作为包头历史的记录者和守护者,近年来,包头市档案馆牢牢把握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抓住常规、突出重点、提档升级、形成特色”工作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两都”建设,推动全市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保管好利用好馆藏红色档案资源,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

    近年来,包头市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通过举办展览、出版档案编研成果、制作档案视频等形式,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重要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从红色档案中汲取经验智慧、激发奋进力量。

    市档案馆立足馆藏红色档案资源优势,先后举办或承办了“老包头记忆展”“挺钢铁脊梁 振包头雄风——包头市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览”“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档案展”等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档案展览,并将展览延伸至旗县(区)和社区,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观展群众络绎不绝,好评如潮。

    档案是党史、国史的真实记录,为党的事业贡献原始记忆、史实参考和智慧来源,为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大量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为进一步发挥档案资政辅政作用,市档案馆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档案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变“故纸堆”为“活资源”,相继编撰《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包头抗战史实图片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包头》《周恩来同志视察包头》等画册、《包头记忆》系列丛书及《包头市黄河专题档案开放目录汇编》等编研作品,推出了一批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其中,《包钢建设档案(1954—1964)》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向全国展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

    在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同时,包头市档案馆自2016年开始,联合包头市电视台,依托馆藏档案资料,解读珍贵档案文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并结合多种视听手段和多元化的呈现形式,编辑制作了电视文献片《包头档案》,至今已推出125集,揭开尘封已久的档案和档案背后鲜为人知的包头历史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此外,为进一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升红色档案的文化内涵,包头市档案馆对电视文献片《包头档案》文案进行精心甄选和重新编辑整理,编印了《瞬间与永恒——档案里的包头故事》,用档案生动阐释包头市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走过的光辉历程,为读者奉献了独特的文化大餐,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点赞。

    “近年来,我们坚持用红色档案讲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故事,再现包头火红年代的奋进历程,激发重振包头雄风的信心和力量,努力让档案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不断提升档案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包头市档案馆馆长任志刚如是说。

记录好留存好“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59年至1961年,新中国遭遇成立以来的严重经济困难,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粮食不足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于是,党和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牛奶和肉食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草原,由当地牧民来抚养。就这样,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孤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这段超越地域、民族、血缘的人间佳话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深情讲述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还原“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事件的历史原貌,记录民族交融历史,传承民族团结精神,2021年以来,包头市档案馆持续开展“三千孤儿入内蒙”专项口述历史采集活动并征集相关档案资料,取得积极成效。

    据馆藏档案记载,1960年4月,包头市接收了来自上海市的100名孤儿。经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摸底调查,市档案馆了解到,由于行政区划变更,现居包头市的上海孤儿主要集中在达茂旗。而达茂旗在1996年划归包头市之前属乌兰察布市管辖。于是,包头市档案馆跨区域收集整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乌兰察布市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基本厘清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筹备过程、接收过程、移入儿童领养要求,以及当时工作人员配备、移入儿童健康状况、达茂旗移入儿童总数等历史脉络。

    采集工作中,考虑到移入包头的上海孤儿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且这些孤儿大部分不会讲汉语,包头市档案馆特意制作了蒙汉双语信息采集表,并交由相关亲历者和知情人填写,从而摸清亲历者初到内蒙古时的基本情况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包头市档案馆针对上海孤儿和相关知情人的经历制作了专题访谈提纲和蒙文访谈提纲,并组织蒙汉兼通的工作人员赴达茂旗采集“三千孤儿入内蒙”口述历史音像资料,以录音录像的形式多角度还原这一段历史,采集口述历史音像资料340分钟。

    今年,包头市档案馆与包头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口述史料征编工作,采集口述历史155分钟,整理口述历史资料2.1万字,编撰形成《“国家的孩子”在包头》,并被列为全市“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辅导读本,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包头篇章。

    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和他们的孩子已经投入建设亮丽内蒙古的火热实践中,并将继续书写“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个爱与奉献的壮美传奇。

    “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将不断拓展档案征集的方式和渠道,全方位记录好、留存好、讲述好草原母亲与‘国家的孩子’的故事,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市档案馆收集整理科副科长马广荟说。

 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品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有了这些档案,我们的职工就能享受国家退休待遇了,这些档案太重要了,帮助职工们解决了切身利益问题。”包头市蒙古族中学的工作人员在为教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两名同志参加工作时间和工龄无法准确认定,直接影响正常办理退休和享受退休待遇,于是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市档案馆查找相关档案。经过认真查找,他们终于拿到了所需要的档案,心情十分激动。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包头市档案馆坚持档案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服务品牌为抓手,创新档案服务理念,拓宽档案利用渠道,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民生档案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市档案馆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做优做细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全力打造“包你满意”“包你放心”档案服务品牌,将民生“小事”作为服务“大事”,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去年12月,包头市建成并运行了全市婚姻档案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集婚姻档案信息共享查询利用服务于一体,涵盖全市各综合档案馆70余万条婚姻数据,打破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婚姻档案数据壁垒,实现了婚姻档案数据共享、异地查档。

    在拓宽档案利用服务渠道方面,市档案馆开通“档案查阅利用直通车”,大力推广使用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内蒙古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平台,实现全国、全区范围内的档案查阅“一网通办”;通过查档热线、电话预约、函电代查、延时服务、绿色通道、跨馆服务等线上线下一体化和全方位的查档服务方式,积极为群众提供毕业分配、工作调动等民生档案利用服务。同时,设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积极主动提供咨询引导、领办帮办等服务,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进一步提升了查档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任志刚表示,下一步,市档案馆将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以有解思维、善作善成的劲头去拼、去闯、去奋斗,在再现火红年代、重振包头雄风的火热实践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0月23日 总第4050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