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三十春秋甘寂寞 一片匠心在兰台

——记河北省档案馆(省方志办)技术保护部档案修复专家王英兰

作者:宋玉红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4-27 星期四

    她,脸上时时洋溢着一股英气,内心如兰花一样静雅,独处一方清幽的天地,独运匠心使一张张破损的档案重获新生,成就了自己热爱的兰台岁月。她就是河北省档案馆(省方志办)技术保护部档案修复专家王英兰。

因为磨砺,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磨砺是成功之路的试金石,是绽放人生精彩的心灵挑战。王英兰高超的档案修复技艺源自她三十余年如一日在这个岗位上的磨炼和坚守。

    王英兰刚到档案馆工作时就被安排在了裱糊室,从此与档案修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她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当时和她一起从事档案修复工作的有近10名同事,但都由于各种原因陆续调离了岗位。可她一干就再也没有离开。

    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她师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档案修复前辈王宜欣。看到师父用一双巧手游刃自如地将一页页破损档案脱胎换骨,她羡慕极了,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师父一样拥有高超的档案修复技艺。当师父问她,这项工作又脏又累又枯燥,愿意学下去吗?她坚定地回答:“我愿意!”她从最基础的熬制浆糊学起。王英兰说,修复档案要求有可逆性,揭下来可以进行二次修补,因此对使用的黏合剂要求很高。做浆糊很讲究,要先把小麦淀粉用凉水和成面糊,抱上白布放在水盆里,不停地抓,把纯淀粉分离出来,留下面筋。分离出来的纯淀粉要放到缸里,反复沉淀、发酵,大约一个月纯淀粉才能提炼成功。使用时,要当天熬制,待纯淀粉与水充分搅拌后,在锅里不停地顺时针搅拌,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熬糊了不行,熬夹生了也不行。熬制过程中,当能用一根棍子挑起来拉出透明的丝时,浆糊才算熬好了。在使用上,要根据纸张情况来决定浆糊的稀稠。用排刷拎起浆糊看浓度,再用手到制浆盆里测试黏合度,像年代较早的清代档案纸张,使用的浆糊不能太稠,现代档案纸张使用的浆糊不能太稀……

    谈到档案修复技术,王英兰说,要静下心、记得住、手要勤。从熟记启子、裁刀、排刷、棕刷、镊子、针锥等各类修复工具的用途,到除尘、除霉、修补等各道程序,再到将档案从案子上揭下来贴到“绷子”上,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要反复记忆、不断练习。后来师父调离了单位,那时王英兰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档案修复技术,于是更加勤奋钻研,加快了学习步伐。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她拜档案修复专家刘小敏老师学艺,并同时坚持自学,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书画市场,“偷学”民间修裱技术,使个人的修复技术日趋成熟。经过长期磨炼,她练就了过硬的档案修复和裱糊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档案修复业内当之无愧的行家里手。

因为热爱,留下了闪光的印记

    每一件斑驳的档案,都是留在记忆里的时光注脚。打开修复过的档案,便看到了完整的故事。清代获鹿县永壁村保甲册是省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档案。该档案图文并茂,不仅详细记录了村庄、村民的信息,还有不少手绘的村庄布局彩图。

    翻开清代保甲册,它虽历经了百年多的岁月沧桑,但呈现在眼前依旧是页面整洁、文墨清晰,这一切归功于档案修复师的妙手。谈到清代档案修复工作,王英兰深有感触地说:“修复破损严重的清代档案是难度最大的,耗时耗力费眼,有时为了把一页档案残渣一点一点对号入座,需要拼接2天,常常在修复室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由于清代档案是馆藏为数不多的珍贵档案,所以修复的程序也是较为严格、复杂的。她介绍,修复档案前,要认真履行交接手续,对档案的年代、页数、破损程度等进行详细登记。同时还要对纸张上的字迹进行全面“体检”,按照每件档案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破损的清代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字迹上顶天,下顶地,有些纸张折痕的地方断裂,有的地方大部分残缺、掉渣。针对这些情况,王英兰总结了“四宁四勿”修复方案,即浆糊宁薄勿厚、宁软勿硬、补纸宁浅勿深、用浆宁少勿多。一页页破损的档案就这样在王英兰手中实现蝶变。问起她每天重复做着同一件工作,会不会感到很枯燥时,她回答:“当自己把糟朽的档案修复好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感,感觉一切苦累都是值得的。”在王英兰手中修复了多少档案,她自己也记不清。总之,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修复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延续档案的生命上。她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以工匠精神将每一页破损档案恢复得完好如初,让每一件重生的档案发挥了其价值,也让自己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她修复好的每一件鲜活的档案上,都留下了她青春的华彩和人生闪光的印记。

因为梦想,守住了不变的初心

    心中有梦想,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才会不忘来时之路。王英兰在档案修复天地,甘守寂寞,默默耕耘,凭着不变的初心持续努力,为档案事业无私奉献。经她修复的清代档案,在200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被评为河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多年来,王英兰在省档案馆举办的档案修复培训班上与学员们共同探讨研究中国古老修复技艺精粹,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和技术,培养了一批批档案修复人才。她用匠心巧手绘就了绚丽的人生华章,赢得了多项荣誉和社会的认可。王英兰先后担任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委员、华北地区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委员,多次被省档案馆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她的事迹被《燕赵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

    王英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彰显了新时代不平凡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要胸怀“国之大者”;新征程,要弘扬工匠精神。如今,王英兰当选河北省档案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她坚定地表示,将继续肩负职责,发挥档案学会优势,推动档案各领域学术交流。此外,她还创办了个人公众号,在引言中她写道:“自己不仅是一名中共党员及档案修复师,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王英兰将不断向社会广泛传播档案修复知识和档案修复技艺,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4月27日 总第397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