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20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文献荟萃一堂,首次集中亮相——

探索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李瑞环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1-19 星期四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这些珍贵档案文献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进行预展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发现”文献荟萃一堂,蔚为壮观,意义非凡,是今年新春不可错过的开年大展。

中华文脉的探索之旅

    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从作为汉字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甲骨文,到以内阁大库档案为代表的明清档案,“四大发现”文献的时间跨度达3000余年,贯通中国历史和中华文脉。

    此次展览不仅是分藏于各处的“四大发现”文献的首次集中亮相,还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展品规模最大的展览。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4家单位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4个专题,展出面积近3000平方米,展出珍贵档案文献249种382件。展览准备历时一年半,策展团队近200人。

    一件件展品贯通中华文脉,展现万千气象。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既勾勒庄重叙事又充满生动表达,引人入胜。伴随讲解员的细致讲解,我们开启了中华文脉的探索之旅。

    “四方风甲骨的刻辞记载了掌管出入风和日月长短的四方神名及风名,反映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之中随着季候的推移,风向有所变化,昼夜长短也不同。”“殷墟甲骨”专题展出展品50种54件,一件件珍贵藏品让观众流连不已: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甲骨5509记录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

    “《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一份‘通缉令’,通缉一名叫丽戎的罪犯,文书对丽戎的相貌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并严令地方追捕。这份‘通缉令’由丞相府、御史府联合发文,经张掖太守、肩水都尉、属下各部、燧层层转达执行,反映了汉代的行政管理及文书制度。”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居延汉简”专题共展出展品81种155件,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

    “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献,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该专题展品共计49种50件,其中不乏珍贵展品,如抄写于西凉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元417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现存最早的抄本,也是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是佛教在丝绸之路传播的例证。

    “每逢新年,我们都会许下新年愿望,古人亦是如此。元旦开笔是清宫的礼仪习俗,每逢正月初一丑时,皇帝拈香后到养心殿东暖阁书写‘吉’或‘三阳开泰,万象更新’等字,表达新年愿望。乾隆帝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3件元旦开笔。”“明清档案”专题展出展品69种123件,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仿制品),明崇祯七年(1634)由大学士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参与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清乾隆时期的小金榜(仿制品)和清光绪时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等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

    一件件珍贵展品也是我国古文献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四大发现”发生于20世纪初,那时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4种类型的文献都遭受了流散损失。

    以明清档案为例,“八千麻袋”事件让人义愤填膺:1921年,由于财政艰窘,北洋政府将“八千麻袋”共计15万斤的珍贵大内档案以废纸的价格卖给一家纸店,以作重新造纸的原料。当看到《内阁大库档案流转示意图》,了解到内阁大库档案辗转的流散与重聚过程;看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沿革》等资料,了解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不同时期对于明清档案的保管与利用;看到清代科举金榜、《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等珍贵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观众也就更加深刻理解了何谓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正如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所说,“我国重视文物,也有能力将文物保护好。我相信,看完展览,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也会油然而生。”

    为了使展览效果达到最好,策展团队在展示手段和呈现方式上进行了精巧设计。“殷墟甲骨”展厅以青铜器的铜绿色为主色调,利用空间立体复原及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呈现震撼、绚丽的视觉效果。秦汉时期,人们崇尚黑色,“居延汉简”展厅便以黑色为主色调,并采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壁画与简牍等元素加以装饰,让观众在沉浸式的阅读中感受“尺牍情深”。“敦煌遗书”展厅选取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的纹样、佛像等元素,并大面积使用经典洞窟壁画展现璀璨瑰丽的敦煌特色。“明清档案”展厅以红色为主色调,以雕梁画栋等建筑符号营造宫廷氛围,并通过大幅墙面投影的形式展示巨大尺幅的舆图、金榜,让观众感受庄重沉稳的皇家气象,获得“深宫观秘档”的独特体验。

    展览现已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国家图书馆不断延伸展示空间,在线下结合展览主题,与京港地铁联合推出“探寻文明的印迹”活动,设置M地铁·图书馆线下微展览区,乘客在这里可以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4个主题的11种仿制品;在线上,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开发展览“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选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术立体生动讲述展品故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月19日 总第393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