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更为主动地进行档案艺术化呈现

作者:张 一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3-01-03 星期二

新闻速递

档案内容成就音乐纪录片复兴

    2021年可能成为音乐纪录片之年。2021年1月首映的音乐纪录片《灵魂乐之夏》(Summer of Soul)在圣丹斯电影节获评审团大奖和纪录片人民选择奖,并于2022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规模盛大的哈莱姆文化节(The Harlem Cultural Festival)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都于1969年夏天举行,但较之后者的名气,前者却鲜有主流媒体报道。该纪录片通过大量视频档案将哈莱姆文化节的盛况呈现于观众面前。

    同样是2021年,彼得·杰克逊执导的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为1960年成立的披头士乐队带来了大量新观众,这部时常近8小时影片的在线播放量在短期内激增。导演和他的团队应用先进技术整理和恢复了披头士乐队档案库内容,包括60小时时长的镜头和150小时时长的音频,并将这些资料应用在影片中。

    对音乐纪录片制作人而言,运用档案资源制作纪录片已成为受欢迎的趋势。制作人将档案资源灵活运用于影片之中,使故事栩栩如生;或者围绕艺术家个人的音乐、影视等档案建立特色项目,如唱片公司通过新闻媒体和专题档案收藏者获取艺术家的大量原始档案后,联合电影部门共同制作以优秀音乐人为主题的音乐纪录片等。

从叙利亚邮票档案中了解国家设计发展史

叙利亚邮票档案 图源It's Nice That网站

    叙利亚拥有悠久的设计发展史,但缺乏记录这一历史的文化资源。为此,叙利亚设计档案馆的专业团队收集了海报、书籍封面、邮票等档案,并面向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开放查阅。

    以邮票档案为例,其中最为悠久的可追溯至1919年。艺术家阿布·苏比·蒂纳维(Abou Subhi al-Tinawi)是最为著名的邮票设计者之一。他以鲜艳的色彩、简洁而有力的构图设计了一系列邮票,展示了叙利亚民间故事中的战斗场景,反映出艺术家对叙利亚文学遗产及其视觉历史的深刻见解。专业团队通过对每一枚邮票的设计者的追溯,将这些创意者的文化贡献记录下来。

    这些邮票档案不仅承载着国家文化的演变,还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不少邮票反映了叙利亚历史上的诸多技术创新和重大事件,如,为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设计的邮票、反映电子工业发展的邮票等。

    由于公众的积极参与,邮票档案的馆藏量日益增加。档案馆正计划建立专门网站,出版有关邮票文化的书籍,进一步利用档案展现历史文化,促进国民身份认同。

日本20世纪初的明信片精品亮相线上档案馆

20世纪初日本艺术家设计的明信片 图源Open Culture网站

    “1900年至1940年,日本逐步转变为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明信片既是新的视觉表达形式,也是重要的广告手段,它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这是波士顿美术馆(MFA)“日本明信片艺术”(Art of the Japanese Postcard)展览的介绍文字。目前,该展览可在线上档案馆在线浏览,分为建筑、女性、广告、新年、装饰艺术和新兴艺术等主题。

    这些展品仅是日本20世纪上半叶生产的海量明信片中的一小部分。那时,明信片这一新媒介取代了传统的木刻版画,在日本广受欢迎,数以亿计的明信片被制作出来以满足公众需求。

    当时,日本许多顶尖艺术家参与到明信片的设计中,这些作品在线上档案馆的专题区域进行展出,其中包括了商业平面设计先驱苏杉浦非水(Suguira Hisui)、以川端康成《浅草红团》插画而闻名的太田三郎(Ota Saburo)等人的作品。   

新闻快评

    档案艺术化呈现是让档案资源,尤其是历史档案资源,以更具观赏性、开发性的艺术手法向公众开放的有效手段之一,有助于推进档案价值多样化实现。其内容丰富、主旨各异、实践形式多样,体现以下3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技术应用是档案艺术化呈现的重要支撑,艺术化呈现大多需要借助技术手段辅助实现。《灵魂乐之夏》《披头士乐队:回归》等音乐纪录片依赖应用先进技术对音乐档案进行整理和恢复,继而将这些内容应用在影片制作中;叙利亚设计档案馆不止展示邮票档案,还利用技术追踪邮票设计者的背景、设计思路、艺术理解等多类型信息;日本20世纪初富有设计美学的许多明信片更是有赖于技术应用搭建的数字档案馆才能走进公众视野。以上档案艺术化呈现的实践案例中多次出现技术赋能并非巧合。当前,线上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技术应用愈发普及,成为了档案社会化普及宣传的重要渠道。档案艺术化呈现借助技术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利用技术手段能够使那些采用固定顺序、固定记述方式的原载体档案以更加贴近故事叙事的方式进行呈现,如,对平淡单调的文字内容进行图文并茂的加工,转换为事件因果顺序或时间顺序等更加可读的呈现次序等。

    第二,内容开发是档案艺术化呈现的主要目的,即艺术化呈现中以提供档案信息内容为主,档案的原有载体往往在其中参与较少。音乐纪录片中采用乐队或艺术家的历史档案片段,便是以影音档案信息内容为主;叙利亚设计档案馆项目的主旨也并非关注邮票档案、海报档案等,而是就其内容对本国设计史展开深度溯源;日本明信片档案是从海量实体明信片中抽取一部分进行数字化,通过线上档案馆展示艺术家的时代审美。这些实践都与档案资源的内容开发密切相关,可以说,档案艺术化呈现的根本目的即为档案内容开发,更进一步说,是以档案内容为依托,全方面展示其他艺术主题,档案的原有载体在其中参与较少。可以说,档案的艺术化呈现往往是对档案信息内容的艺术化,而非对实体档案本身的艺术加工。

    第三,跨领域拓展与联合是档案艺术化呈现的起点,也是艺术化呈现的终点,即档案艺术化呈现多基于其他领域的开发需求,而最终呈现结果通常是档案界向其他艺术领域提供档案内容。我们从案例看到:档案领域与影片制作领域联合,基于影片制作需求开发音乐档案;档案领域与艺术设计领域联合,基于叙利亚对本国设计史的追溯需求建立了邮票档案;档案领域与视觉艺术领域联合,基于美术界对于日本20世纪初独特艺术风格的探索需求设计了线上档案馆。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档案作为一种特殊信息资源的多元价值。同时,跨领域拓展与联合不仅是档案价值多元化的重要契机,也是值得档案界学习资源开发经验的宝贵机会。我们要看到,一方面,艺术化呈现的手段本身符合当今时代对于多元审美的价值认同,向其他领域拓展也能极大促进档案价值外化,因此进行跨领域的档案艺术化呈现是一个多方共赢的资源开发方案;另一方面,档案资源开发固然需要基于现实需求,但以上案例均为其他艺术领域萌生需求后向档案领域发起开发邀请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着档案界同行要更加深刻地认识档案艺术化呈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更加主动地进行艺术化呈现。

    归纳以上档案艺术化呈现实践的共性,我们发现,档案艺术化呈现具有依赖技术支持、重在内容开发、跨领域联合等特点。事实上,档案艺术化呈现是对某一类档案资源开发实践的现象总结,从出发点与效果来看,与国内一些基于档案资源的数字人文项目颇为相似。虽然档案艺术化呈现是向公众提供一种普遍性综合服务,而基于档案资源的数字人文项目往往围绕专题档案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但二者仍然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对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知识化与可视化等。在可视化部分,显然艺术化的呈现方式能为数字人文项目展示成果开辟创新思路;在资源主题选择方面,也可适当拓展至文化艺术领域,如视觉艺术等,以更广阔的资源开发主题促成档案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双向共赢。

    在档案艺术化呈现的创新实践中,我们还应关注概念边界与资源权益等相关问题。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唱片公司、美术馆等机构既是某类主题档案的收集者,也是整理后所形成档案库的管理者与开发者。其档案库中收集了包括新闻报道、邮票、海报、书籍封面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这与收集程序严格、筛选制度完善的专业档案馆不同,存在模糊档案馆、档案资源等概念边界的可能性。虽然档案艺术化呈现大多数旨在利用其内容为其他某一主题作资源支持,但既然冠以“档案”或“档案馆”的名义,其管理机制与概念的专业性、作为档案资源的知识产权等因素均应加以科学考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3年1月2日 总第392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