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牢记嘱托 实干兴档 奋力推动襄阳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湖北省襄阳市委常委、秘书长 黄 进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11-18 星期五

    档案纵贯千年、横跨百业,发挥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事业中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湖北省襄阳市档案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突出抓好党管档案、依法治档、以档资政、开门办档、科技强档、人才兴档等工作,奋力推动襄阳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新征程中更好发挥档案工作服务现代化、记录现代化、展示现代化的作用。

    胸怀“国之大者”,勇担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了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的目标任务,把对档案工作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广大档案工作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切实将学习贯彻重要批示的成效转化为扎实做好档案工作的强大动力,着眼于党委所需、群众所盼、档案所能、未来所向,积极找准档案工作和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在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档案作为、贡献档案力量。

    旗帜鲜明讲政治。档案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市档案系统始终牢记“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把讲政治的要求贯彻到档案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档案保管、开发、利用、宣传等工作环节,强化政治把关、注重政治效果,用政治标准检验、审视档案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成果,自觉拿起档案武器反击披着各种“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服务大局显作为。市档案系统牢牢把握档案工作服务大局这一永恒主题,紧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全面推进全市各领域建档管理,真正做到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档案资源体系就建设到哪里、档案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紧紧围绕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城市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深化改革、疫情防控等,积极开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形成了及时参与、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信息优势和智力优势,围绕工作重点、社会热点、行业难点,强化资政服务,先后编印《将“唐诗高地”打造成为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文化名片》等数篇高质量资政报告,供市委决策参考,有效发挥智囊作用。

    为民服务提质效。市档案系统坚持把服务好人民群众作为档案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加大依法开放档案力度,加强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让档案成果惠及社会大众。聚焦打造“家门口的档案馆”,深入推进“互联网+档案”服务新模式,开展襄阳政务服务“一张网”和“i襄阳”APP等线上服务工作,持续推进“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搭建“襄十随神”跨馆利用、网站查询等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推动异地查档向基层延伸,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优化档案利用环境,简化档案利用程序,开展节假日预约查档服务、工作日延时查档服务。近年来,市档案馆查档利用人数达1.7万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聚焦“档案所能”,扎实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四个体系”建设,市档案系统持续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数字转型、扩大开放、共享利用、强化治理上下功夫,打出一套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织密档案收集“资源网”。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健全完善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三合一”制度,加强全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活动等重点领域档案收集工作,全方位做好产业发展、民生、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党史学习教育等档案收集管理工作,记录好留存好新征程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建设襄阳都市圈、打造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的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市、县两级综合档案馆馆藏各类档案110余万卷120余万件,构建起具有襄阳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稳步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和9个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市档案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馆藏总量达到50万卷以上,有效解决了现有档案馆库容量饱和、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提升档案开发利用“贡献度”。红色档案资源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最为生动的教科书。市档案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挖掘襄阳红色资源,讲好襄阳红色故事,出版《红色档案:襄樊战役实录》《红色樊城记忆》《襄州记忆》《宜城英烈》等12套红色书籍,举办了“襄阳高质量发展大型档案文献展”“百年风华——襄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襄阳抗疫档案文献展”“襄阳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档案文献展”等,用档案讲述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故事,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感受襄阳发展脉搏,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深度挖掘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编研出版《襄阳历史典籍》《襄阳米公祠碑刻集》《老樊城民间档案丛书》等一批档案文化精品,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档案文化盛宴,提升襄阳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下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先手棋”。科技创新是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市档案系统坚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两网”“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对档案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构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推进档案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室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工作,强化市县乡村四级数字档案一体化管理,完成馆藏141个全宗12.3万卷1021万画幅的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逐步建成以档案数字化资源为主体的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市档案馆馆藏数字化率达到80%,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数字化率达到70%。

    筑牢档案安全“防火墙”。安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市档案系统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控,筑牢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道”防线,常态化推进档案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突演练工作,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档案收集、整理、管护、利用、销毁全过程,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绝对安全。健全档案相关保密审查机制,规范档案解密、鉴定、开放等工作流程,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档案开放工作,坚决杜绝各类档案泄密事件发生。建立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制度,做好应急预案,全面推进电子档案异地异质备份,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强化“多元协同”,汇聚齐抓共管强大合力

    着眼解决机构改革后档案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探索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办公室(档案局)具体负责、局馆协作联动、各方齐抓共治的档案工作格局,持续深化档案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档案工作机制,推动档案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狠抓局馆协同。机构改革后,局馆分设犹如“一体两翼”,更有利于聚焦主责主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厘清职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办的行政综合协调优势、档案馆的业务人才优势,加强局馆协调联动发展,做到工作“一盘棋”、分工不分家,形成“1+1>2”的强大工作合力。全市不断健全局馆联席会议、重要工作协同参与制度、重要事项通报制度,明确了档案目标管理考评、业务指导、信息化建设、行政审批等9个方面协同事项,推动工作一体谋划、一体实施。强化局馆协同、部门协同、市县协同、行业协同,积极推进部门、区域、行业、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参与档案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共同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

    狠抓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档案干部人才队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市档案系统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加强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不断提升档案干部专业水平、知识层次、实践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专业化档案干部队伍。关心关爱档案干部职工成长,在干部培养、任用、交流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激发全市档案工作者钻研业务、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实施人才强档工程,大力弘扬注重细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大多层次人才培养力度,选拔市级档案专家43人,向省档案局推荐5名省级档案专家,向国家档案局推荐2名国家级档案专家,组织档案专题培训14次1300多人次,档案干部履职尽责能力持续提升。

    狠抓责任落实。市县两级党委切实扛牢档案工作的政治责任,将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大力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档案工作的浓厚氛围。定期研究档案工作,切实解决档案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1月17日 总第3908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阮伸伸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