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底片高清数字化实践

作者:胡 伟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9-15 星期四

    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唯一的国家级照片档案馆,是系统、全面、集中统一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具有全国意义的永久性照片档案的基地,党和国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大建设成就和社会各方面基本情况等许多经典场景、精彩瞬间,都被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下来。它是经典宝库,是独一无二的典藏。

图片说明: 底片著录环节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一、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底片数字化项目的启动背景

    在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的160余万张底片中,大量底片都具有唯一性。馆藏最早的是一张1892年的玻璃底片。对于这些珍贵的馆藏底片来说,每调用一次实体都会对其造成损坏。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对传统照片档案和电子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用快捷灵活的检索方式扩大照片档案的利用范围,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对照片档案的利用需求,实现资源共享。2000年中国照片档案馆数据管理系统工程启动,对馆藏底片进行数字化,于2008年底完成。但受当时的技术设备、存储条件的影响,扫描后的照片档案数据量还是有些小,在今天看来不能很好满足新华社日常发稿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满足重大主题展览、各级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的利用需求。近几年,“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基本陈列“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等重大主题展览展出了来自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大量馆藏历史照片。由于有些底片数据量小,不能制作大尺寸清晰图片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了满足社会各界的利用需求,真正实现对这些文物级实体底片的有效保护,新华社决定立项对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160万张底片进行高清数字化。

    2021年8月,经新华社党组批准,由中国图片集团承担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底片高清数字化项目,并招标第三方监理共同完成,目前工作进展顺利。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笔者通过介绍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底片数字化流程,希望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项目前期准备

    (一)设备准备。在项目启动前期,经过反复论证,考虑到很多底片的唯一性、珍贵性,决定选择更高精度、更安全和接触少的数字化方式——翻拍模式。主要考虑以下3点原因。一是翻拍模式像素(最大)可达1亿,大于电分模式和扫描模式的(最大)8000万像素,不仅能像电分模式和扫描模式一样处理胶片、平面纸质类原件,还可以实现大型壁画、手稿善本等所有平面类原件的数字化。二是翻拍模式的工作时间要远远短于电分模式和扫描模式,不到一秒,操作台上的底片就被拍成高清数字化影像,单张照片数据量达几百兆。三是翻拍数字化模式属于纯物理隔离的翻拍,不容易对底片产生不可控损伤,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底片的安全性,很好满足珍贵底片和档案的数字化要求。基于上述论证,中国图片集团采购了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解决方案飞思(Phase One)”、数字储存服务器、高速网线、高配置电脑等设备,保证了项目数字化升级的硬件基础,具有高素质高配置的特点。

    (二)场地准备。由于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底片具有高度敏感性和不宜公开性,为了确保底片、网络、存储安全,我们制定了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专门建设了一个底片临时周转库房。库房按照保密制度要求安装了“三铁一器”(铁门、铁窗、铁柜、报警器),并按照恒温恒湿保护规定进行装修。在项目实施场地安装全天候360度无死角监控设备。所有工作人员进场地前将手机放置手机柜,穿戴鞋套进入工位,确保场地环境清洁。

    三、制定合理工作流程

    为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摸清馆藏底片家底,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国图片集团及第三方北京星震同源数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制定出一套严谨安全可靠完整的数字化工作全流程,即底片清点出库、底片著录、底片清洗、底片高清数字化、图像修复、图像质检、底片信息复核、底片回库归档、数据存储备份,做到一件不丢、一件不损、一件不乱。具体做法是:

    (一)底片出库。中国照片档案馆指定专人负责进库提取底片,清点后交给中国图片集团负责人,经双方确认后填写《照片档案馆底片出库登记表》,按照一箱20册(一册保存200张底片)的数量装入专业底片档案存储箱,双方一同运送至图片集团临时库房,管理人员清点后,填写《图片集团底片入库登记表》,并将专业底片档案存储箱存放在项目临时底片库房。

    (二)底片著录。依据图片集团专业技术人员研发的底片著录信息小程序,即《底片著录明细表》,对照中国照片档案馆数据库,按照对底片“查缺补漏”的要求核查实体底片情况,并对底片现存情况逐一著录以下信息。包括,底片必须按一底一袋存放;底片号,包括黑白、彩色、战备编号等;底片类型,分为原底、非原底;底片状况,包括底片反银、污渍、划痕、损毁、药膜是否有剥离等;底片尺寸,分为120、135、异型底片等;保存现状,包括在库、空底片袋、底片转走等,这一步骤是对底片“查缺补漏”盘库的重要环节;备注,将底片袋上以前标注的文字、符号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

    目前在填写《底片著录明细表》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让更多的珍贵底片信息得以再现,还原真实的历史原貌。比如,找到了之前照片档案馆底片未确定存放位置的彩1-彩10,明确了目前馆藏最早的彩色原底底片为1954年10月1日拍摄的“庆祝国庆活动”等。

    (三)底片清洗。在著录实体底片中,我们发现由于年代久远,底片档案存在灰尘、指纹、划痕等问题,为确保数字化质量,在进行数字化之前,采用中国图片集团特有的传统底片清洗工艺进行清洗。现在全国只有中国图片集团还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影像工艺,在这里有一批精通这些工艺的老技师。因此在著录过程中,对出现反银、霉变、粘连等问题的底片必须进行保护清洗。洗底工艺完成后,由专人核对底片及底片袋信息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转入下一环节。

    (四)底片高清数字化。这是整个项目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关乎着原始底片信息完整性程度、数据量大小及未来数据使用的长久性等。数字化技术采集人员使用目前世界领先的高清采集设备飞思(Phase One)等相机及中国图片集团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翻拍仪,进行无接触数字化采集,采集后对输出图像的颜色、曝光、密度、反差等进行专业校正,最大程度还原原始图像细节、层次及色彩。

    (五)图像修复。图像修复工作以调整数字化图像的颜色、密度、剪裁为主要工作。对底片上原有脏斑、划痕以及底片上的图像异物,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图像修复时必须保持底片真实历史原貌。对于多底片拼接图像,则须标注为“可拼接图片”,由使用单位下载后根据实际需求自行拼接使用。

    (六)图像质检。底片高清数字化图像输出后,由特聘专家负责对原图及优化图像的文件数据量、文件格式、文件名编制、图像剪裁、颜色校准、文件号位置信息情况等进行检查,再由第三方监理质检,通过反馈机制保证图像质量符合项目要求。

    (七)底片信息审核。做到对底片本的重新整理,规范底片插放归档。实体底片数字化完成确认无误后,照片档案馆人员根据《底片著录明细表》逐张审核,同时核实底片是否做到一底一袋存放,再将底片按底片号还回原册归档,准确无误后签字,重新标注好新的实体底片册,装入专业底片档案存储箱。

    (八)底片回库归档。由照片档案馆指定专人负责将底片存储箱送回档案馆底片库房,完成回库归档任务。

    (九)数据备份。对质检后合格的完整数据及时进行存储备份。为确保数据安全,满足长期保存及利用需求,项目组采用在线、离线相结合的方式,将原始数据文件存储至保存时间较长的蓝光光盘及数据库硬盘内,同时做好优化后数据的存储和压缩数据的存储,实现多套备份,项目完成后做好异地保存。

    四、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底片数字化项目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时代,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中国照片档案馆底片高清数字化项目更趋科学化、专业化、数字化。经过底片高清数字化扫描后,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的160余万张底片一是可以实现静态封闭管理,对底片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确保国家珍贵历史档案完整安全;二是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图片资源的多种需求,无论是媒体宣传使用,还是大型展览的制作需求,只需调用相应的高清数据文件即可。

    为了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要求,中国照片档案馆正在努力实现底片保护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的更高目标,力争打造成为行业旗帜。照片档案馆的工作者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牢记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于无痕处见用心、显真心,特别是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9月12日 总第388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