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档案学专业大有可为

作者:黄霄羽 林思芸 赵紫轩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25 星期三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些重要指示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间引发热烈反响。

    档案专业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专业之一,具有光荣历史和学科优势。如何推动档案专业建设扎根中国大地?作为档案学院的一份子,结合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实践,笔者认为应从3点出发。

    一是建设档案专业,强化大学特色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提出“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从战略高度强调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档案学是学校特色专业,在全国最早创建,继承了学校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秉持“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信念,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教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学校在档案学院基础上成立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不仅保持传统的档案学发展优势,还在图情档一级学科平台上推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等专业蓬勃发展。

    要持续建设好档案专业,强化大学特色发展,继续巩固档案专业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地位。一方面,应加强档案保护、档案利用服务等专业分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虽然强调的是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但也体现出档案学专业中档案保护、档案利用服务分支学科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加强档案保护技术学课程建设,依托学院已有的文献书画保护与鉴定研究中心,大力培养历史档案保护修复人才,同时应加强档案利用服务课程建设,围绕国家大局和专业实践培养服务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强档案信息化课程建设。档案数字转型和信息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大学馆藏红色文献,鉴证了我们党创办正规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红色文献数字化的重要性,未来,在档案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应加强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能应对数字时代要求、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级人才。

    《中国档案报》于2022年3月24日刊登了《高校科研管理的守正与创新》一文,详细报道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近些年取得的科研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的特色优势,在此笔者不再赘述。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档案学专业,档案学院依然任重道远。档案师生应共同努力推动档案专业学科建设,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档案学学术思想和学科话语体系,让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执牛耳于世界”。

    二是发挥专业力量,讲好党办大学的故事。每所大学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档案既直接记录校史,也直接或间接反映国情党史。中国人民大学形成的档案忠实记录了党办大学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足以看出总书记对学校珍贵档案的肯定重视和对用好档案的期许。

    用好档案不仅体现在教学中,还表现为用好校史档案,讲好党办大学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好档案意义重大,立足红色档案、校史档案宣讲学校发展历程,普及国情和党史,既能维系学生与学校的情感,服务国家中心大局,又能培育师生的档案意识。

    当前,中国人民大学在开发利用馆藏档案方面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开拓空间。据调研,学校馆藏包括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出版、外事、财会、声像、人物等综合类档案近20万卷,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校档案馆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中国人民大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档案图片展”。2022年,校档案馆联合校博物馆、校史馆等单位,推出“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大学的典范”主题展览。

    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档案专业力量,加强学校馆藏档案尤其是红色档案资源的整理和研究,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引导高校师生在探索红色档案中探究历史规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方面,应创新探索特色鲜活的方式,做好本校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传统图片展览外,还可通过档案活化开发方式,如故事解说、剧目表演等讲好红色故事,激励师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如,福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以馆藏“福师英烈档案”为蓝本,创作话剧《燃》,讲述本校师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福师十二英烈”故事,借助主题党日活动进行公演;北京联合大学档案(校史)馆编写《校址的故事》《校史的故事》,开设“校史大讲堂”,以“讲座+直播”方式开展校史校情教育。这些都可以为中国人民大学用好档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另一方面,应不断拓宽视野,充分发挥多主体优势,探索合作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的新模式,可与综合档案馆、其他院校开展联动,推动实现资源共享。在这方面,其他高校已有相关实践,如,浙江省档案馆与省教育厅合作,在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工业大学3所高校举办红色档案展览,即是综合档案馆与高校档案馆联动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的典型案例。

    三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培养高觉悟专业人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必不可少。思政教育包括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是党和国家在学校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档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思政教育双向赋能。档案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力素材,开展思政教育对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能坚定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认知,推动输出政治觉悟高、家国情怀重的档案专业人才。

    当前,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在课程思政方面已开展多年实践探索,“档案管理学”吴宝康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即是其中代表。工作室坚持“教研一体、专业赋能、服务大局”目标,自觉关注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大局需要,主动借助“闻档察社”微信公众号传播课程思政成果,举办多次课程思政活动,包括“档案工作赋能中心大局”课程思政开放课堂、“学冬奥精神,议两会提案”思政主题党日活动等。借助课堂与课外教学联动,工作室将思政教育融于其中,用专业赋能思政,以思政引导专业,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重要论述要求。

    围绕档案专业课程思政的打造,一方面,除“档案管理学”思政工作室外,档案学院还有“数字记忆”“档案文献编纂学”等校院级课程思政工作室,应充分发挥这些工作室的示范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学院更多专业课程,并带动更多高校的档案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另一方面,应将档案专业的课程思政与扎根实践相结合,广泛运用社交媒体、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平台,在课外教学实践中深化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紧密结合。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吴宝康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23日 总第3834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