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着力续写兰州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档案事业发展回眸

作者:兰州市档案馆馆长 王 黎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5-20 星期五

    近年来,兰州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担负起档案部门作为政治机关的职责使命,主动置身于新时代兰州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和系统推进兰州高质量发展等大局,精心策划,积极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开展归档指导和档案监管服务。

    市档案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创新、补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持续打造“最多跑一次”查阅利用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线上线下、市内市外两个服务边界,建立黄河流域城市档案馆战略合作和民生档案跨省(市)利用服务工作机制,与各县区档案馆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建设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在32个社区开展“查档服务零距离”活动,力争“让档案资料多跑路,让查档群众少跑腿”。

    在档案安全方面,市档案馆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筑牢人防、技防、物防、联防“四道防线”,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目前,全市4个县区建成新馆并投入使用。以全省档案信息化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档案工作从“管文件”向“管数据”转型,目前,市、县区档案馆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部分地区分类别开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为持续优化档案工作收、管、存、用全环节工作机制,加强制度落实和流程再造,提振工作效能,市档案馆高度重视档案资源前端控制,确保重要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馆藏档案大幅增加。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突出兰州特色档案资源收集征集,红色档案、明清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珍贵档案逐年增长,且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和重点档案保护抢救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市档案馆着力在档案宣传上下功夫,努力提升社会各界的档案意识。围绕“党旗引领发展 档案见证初心”“档案见证小康路 聚焦扶贫决胜期”“档案话百年”“喜迎二十大·档案颂辉煌”等主题,持续开展红色记忆教育实践系列活动,连续推出“走进档案守初心——兰州红色记忆展”“走进档案观黄河——兰州城市记忆展”等50多个展览,出版《兰州红色档案》等书籍,完成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和开发项目3个。

    围绕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市档案馆在全馆大力营造人才成长进步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档案人才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坚定全馆干部的理想信念。围绕档案业务新标准和重点工作,每年培训档案工作人员1000人次,连续两年与苏州大学联合举办档案服务管理创新培训班。同时,通过招录、遴选等方式,引进人才27名。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档案馆将着力加强以下3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统揽各项工作,把“四个得以”“三个走向”“四个好”“两个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更加自觉地加强政治建设,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融入档案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紧紧围绕全市大局,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推动全市档案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紧抓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放松,积极用好档案武器,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二是坚持全市档案工作“一盘棋、双加强”的思路,从进一步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入手,整合市、县区档案系统力量,真正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连通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优势,切实释放出档案机构改革的巨大效能。高标准建设市档案馆和城关、西固、安宁、榆中等4个区(县)级档案馆,推动市、区(县)全面建成具备“五位一体”功能的综合档案馆,推动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满足档案存放数量要求的专门库房和业务工作用房,加快档案安全设施设备配备和更新。同时,顺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积极探索研究,多出创新成果,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实现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现代化。特别是将着重推进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融入全国、全省档案信息共享利用体系,实现“一网通办”,同步做好重要电子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学”字当头、“干”字为上、“清”字为要、“合”字为贵,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砥砺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的精神品质,弘扬“工匠精神”,以人才培养带动队伍建设,尤其是在档案整理鉴定、修复保护、编研利用、党史国史研究等方面着力培养一批专家人才,推动全市档案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是不断健全完善与新修订档案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市、区(县)档案主管部门统筹谋划和指导协调能力,加强基层档案部门履职能力建设。严格贯彻落实新修订档案法和甘肃省即将修订出台的相关文件要求,制定符合兰州市实际的制度规定等。在履行监督职能上,进一步健全“互联网+监管”手段,建立档案数字治理新模式,推动档案工作融入各项业务全流程,推进档案业务在线监督指导,提升档案治理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逐步建立以档案数字资源为主导的档案资源体系,在做好日常接收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建立具有兰州地域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上动脑筋、找对策。针对重点项目、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的文件材料收集工作,坚持精心谋划、提前介入,进一步健全机制、打通路径,尤其是持续征集兰州丰富珍贵的红色档案资源,力争建好红色档案资源特藏库,着力建构兰州记忆,并分别建设专题档案数据库。加强档案分类、编目、检索等工作,摸清“家底”、建好“账本”,实现档案分类科学、整理有序、检索方便。围绕兰州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丝路重镇和明珠城市、作为正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聚焦兰州在整个西北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系统开发利用、深度开发利用、精准开发利用,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更加注重数字化、网络化宣介展示,借力聚优势,力争推出更多优秀档案开发利用成果。持续把档案安全作为档案管理的第一要务、作为档案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工作责任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程序管理、环节管控,确保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档案收集、整理、管护、利用、销毁全过程。对照《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基本要求》等,进一步推进全市档案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规范化,加大档案安全设施投入力度,扎实做好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和项目实施工作,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的绝对安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5月19日 总第3832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