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善治善为助推档案升级 共建共享服务乡村治理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纪实

作者:姚正国 陈洁亮 周 丽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28 星期一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村档案工作是全区档案工作的重点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州区围绕农村档案工作做了大量努力,截至2019年底,全区18个乡镇都建立了档案室,所有行政村均配备了档案专柜,个别乡镇档案室达到了省三级标准。2020年7月,甘州区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第二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地区。经过调查研究和精心部署,甘州区以试点为突破口,抢抓机遇,形成了“坚持项目带动,狠抓示范引领,凝聚动力合力,夯实业务基础,发挥档案效益”的西部地区农村档案工作实践经验。

    从一卷卷规范整理的档案,到一间间标准化的档案室;从一台台档案查阅机,到一级级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从一件件实物档案,到一个个档案文化精品……一幅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美好画卷正在甘州大地次第展开。

    春风送暖,吹拂着欣欣向荣的乡村;兰台飞歌,回响着“以文记录、存史留影、建档为民”的铿锵足音。

党旗引领聚合力

    试点项目启动后,甘州区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民政、财政、农业等23个部门和试点乡镇参加会议,研究制定《甘州区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方案》,成立由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任组长,人大、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试点乡镇党委迅即行动,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领导小组,配套制定工作方案,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各试点村党支部把试点工作列入村“两委”年度工作计划,有力有序推进。

    乡镇每周汇报进度,区档案馆派业务骨干蹲点指导,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组长带队,每月对进度缓慢的试点进行督查通报,省档案局每季度派人员解疑释惑,开展督导……“一周一汇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成为引导试点乡镇发挥作用的“号令枪”,督促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加压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从乡镇、村一线,到省市档案部门,参与试点工作的各级党员干部克服了各种困难,始终冲锋在前,推动试点工作稳步向前。

踏实高效解难题

    人员、硬件设施、工作标准,一直都是困扰基层档案工作的3个“痛点”,也是试点工作开始后摆在甘州区领导和档案部门面前的“拦路虎”。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全区乡镇档案人员都身兼数职,即便是承担着全区档案工作管理职能的区档案部门也只有4个人。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甘州区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档案人员配备事宜,先后为档案馆招录2名公务员,调入4名乡镇干部,试点乡镇和行政村也按照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标准,对档案人员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在补齐人员队伍的同时,甘州区档案部门还举办全区档案管理干部培训班,对全区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部门、二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档案管理人员近360人开展业务培训。“档案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谈起这一年的收获,平山湖蒙古族乡档案管理员赵辉说:“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深深体会到了档案工作岗位的重要责任。”

    长期以来,村级档案工作因硬件设施条件差、管档意识弱、人员更换频繁,“村档没人管、年年建档不见档”的问题十分严重。为改变这一现状,试点乡镇启动“村档乡管”模式,投入近120万元,在乡镇增设档案库房,配套档案信息化及安全设备,专门用于村级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将乡镇各办、中心95%以上的专业档案移交乡镇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社区矫正、维稳等专题档案做到了专人专柜管理。现在,村级档案有了“新家”,待遇也从“无人管、留存少”提高到了“有组织领导、有管理制度、有独立库房、有标准实体、有电子检索”的“五有”标准。

    农村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化建设问题一直是甘州区档案馆馆长姚正国关注的重点。在他看来,农村工作点多面广,材料多、内容杂,没有标准和规范,档案工作无法做好。试点工作启动后,姚正国利用1个月时间,带领副馆长和1名业务骨干跑遍23个部门和试点乡镇、村,初步梳理出村务管理各类文件材料,经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省、市专家论证后,形成了符合甘州区实际的“10+6”村务管理档案目录清单。

    “光有清单还不行,有些门类的档案没有规范,还得编出一本工作指南。”姚正国说道。新墩镇成了试点中的试点,调研、整理、研究、改进……终于,拆迁、残补、人民调解等17个门类的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表和整理方法出炉,会同其他制度、表册、清单,《甘州区农村档案工作手册》编制成功,为推动农村档案工作提供了规范指南。

    标准有了,各类文件材料收集全了,试点乡镇、村充分借助档案中介机构的力量有序开展档案整理工作。6个月的时间,2个乡镇18个村规范整理文书、科技、会计、拆迁、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党员档案等23个门类的纸质档案4万余卷、实物档案52件、照片档案753张。

服务民生显身手

    平山湖蒙古族乡综合档案室的一台档案查阅专机格外醒目。来自红泉村一社的牧民叶菊花和丹布利用档案查阅专机,查到了历年红泉村牧民纠纷及乡规民约档案,二人当场握手言和,并表示会履行乡规民约,共同构建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这只是试点乡镇村民利用档案信息平台查档的一个场景,背后却是甘州区档案部门探索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努力。

    2021年6月至8月,甘州区2个试点乡镇、18个行政村完成了全部室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和251卷4.45万余件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设,建立起乡、村档案一体化平台,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档案查阅专机,初步实现查档利用一键打印等服务功能。“只要输入要查询的内容,有还是没有,一搜就知道,有就直接打印、盖章。既不用登记,也不用统计,系统全都包办,再也不用去档案室翻,非常便捷!”说起档案一体化平台,新墩镇档案管理员赵娜打开了话匣子。

    据统计,数字档案一体化平台建立后,新墩镇档案利用人次由2020年的400余人次上升到了700余人次,平山湖蒙古族乡由100余人次提高到了300余人次。

    甘州区在试点工作中,把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作为重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回头看”工作,确保各类民生档案得到规范管理和便捷利用。2021年2月,双塔村的李某来到村委会向工作人员求助。原来,按照国家的奖励扶助政策,独生子女或有两女的农村家庭,夫妻二人年满60周岁后,每人每年可享受720元的生活补贴,但他们夫妇把独生子女证弄丢了。利用村档案室的档案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很快查到了他们的独生子女审批表,随即为他们办理了补贴申请,夫妇俩的问题迎刃而解。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像李某一样从档案中受惠的群众不胜枚举。试点创建以来,两个试点乡镇、18个行政村累计接待档案查阅1000余人次,出具相关证明材料1500余份,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个。“跑信访不如查档案”“查档案不用跑出村”,已成为试点乡镇村民的普遍共识。

档案文化展风采

    2021年7月,甘州区充分利用试点乡镇提供的照片档案1600余张,在城区和18个乡镇举办了“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档案巡回展”,数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前来观看,共同感受百年来甘州的沧桑巨变,畅想未来美好生活。

    “这样的档案展览非常好,内容丰富,很有教育意义,希望今后多举办。”群众的赞誉就是最高的奖赏。“如今档案在大家眼里不再是旧纸张,而是峥嵘岁月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一名基层档案工作人员感慨道。

    平山湖蒙古族乡充分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深挖文化底蕴,编撰了《平山湖蒙古族乡志》《张掖喀尔喀蒙古民族志》,打造出独特的“印象·平山湖”文旅展厅,档案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充分释放,如今的平山湖已成为体验喀尔喀风情、留住乡愁记忆的好地方。

    硕果累累来时路,任重道远未来途。站在新的起点,甘州区档案工作将继续昂首阔步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全力奋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28日 总第3810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