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档案馆服务残疾人的实践及启示

作者:管清潆 李金发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3-07 星期一

    今年3月1日,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对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作出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我国现有约8500万残疾人,这一庞大数字对我国的残疾人事业提出更高要求。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亦有责任为残疾人作出专业贡献。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梳理国内外档案馆服务残疾人的实践,阐述国内外档案馆的人文关怀理念及启示。

一、提供无障碍服务,彰显平等与尊重

    为残疾人提供获取档案信息及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是档案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服务形式看,国内外档案馆通过增设无障碍设施,借助前沿技术开辟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服务,保障残疾人利用档案的基本权利,增强残疾人利用档案的便捷性和体验感,体现出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关怀。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严格把关无障碍建设的各个环节,譬如在室内演出场地预留一定比例的轮椅使用者席位,在电梯设专门的无障碍标识和刻有盲文的低位按钮等,并在残联无障碍监督员的指导下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2020年3月,加拿大格伦加里县档案馆对新馆建筑进行结构升级,增加了无障碍坡道和无障碍卫生间,增强残疾人在档案馆中活动的便利性。2020年8月,美国海伦·凯勒档案馆启动免费在线课程,介绍海伦·凯勒的生活和贡献,并科普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和价值等知识,通过在线课程为残疾人开辟教育之窗,提高其档案意识。2021年3月,阿联酋国家档案馆引进帮助视障者用盲文阅读馆藏档案的新技术设备,并在面向视障人士的档案利用培训、展览或阅读研讨会上介绍该设备,扩大新设备的利用范围。此外,该馆还在利用服务大厅设置便于阅读盲文的特殊浏览区、开发盲文出版物等,向视障人士提供形式丰富的档案服务。

二、挖掘残奥档案资源,增进理解与认同

    从服务内容看,档案部门从残疾人视角出发,通过线下举办展览、线上公开档案等方式,引导普通公众走近残疾人的生活,彰显了对残疾人的关怀和尊重,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残奥档案的开发利用。

    国内外档案馆重视残奥档案的收集整理,并通过国际合作举办残奥档案展览,传递尊重与鼓励。2016年,北京市档案馆与德国海德堡市档案馆联合举办了“残奥之光——从海德堡到北京”展。展览通过40幅图片展现了1972年海德堡残奥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精彩场面,以及残疾人运动员备战里约残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情况;展示了残奥精神跨越欧亚大陆,从海德堡到北京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北京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就,诠释了残疾人追求平等、渴望融合、自强不息的精神。残奥档案展览不仅能普及残奥知识,更能展现出残疾人运动员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让残疾人获得情感共鸣,鼓励残疾人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激励残疾人为社会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021年3月,国际残奥委会与德国技术媒体公司合作,用人工智能技术逐帧分析和标记残奥档案,清晰讲述30年来的残奥故事,让赞助商和社会公众能深挖残奥档案资源,探索残奥会历史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时刻。此举起到了推广残奥会的效果,一方面让全社会了解残奥会,拉近残奥会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能增强赞助商与残奥会的联系,支持残奥会的商业发展,为残奥健儿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可见,残奥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能扩大残奥会的影响力,甚至带来经济效益,间接为残奥健儿带来更多关注甚至经济资助,增进残奥健儿的福祉。

    残奥档案不仅记录了健儿们的奥林匹克精神,更能提醒全社会思考如何共同将残疾人事业发展得更加科学完善。国内外档案部门通过残奥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增进普通大众对残疾人的理解,表现出对残疾人的尊重及对他们生存状况、生活权利的人文关怀。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刚刚开幕,我国档案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做好残奥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留存好残奥记忆,营造良善、包容、温暖的社会环境。

三、启示

    2012年第十七届国际档案大会通过的《档案利用原则》指出,档案工作应对那些在利用中有困难的残疾人、文盲或弱势人群给予特殊的帮助。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均等、有针对性的档案服务,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理念,值得深思。笔者认为,我国档案部门应通过合理配置软硬件资源,助力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残疾人服务与保障事业。

    第一,档案部门应提高无障碍服务的能力。在完善场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我国档案馆可增设高科技残疾人辅助设施,以科技助残,帮助不便到档案馆实地查阅利用档案的残疾人便捷地查阅档案信息,保障其享有与普通公众同样的档案查阅利用权。

    第二,档案部门应以专业服务满足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其一,针对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档案工作者可通过档案了解残疾人的需求与困难,为其医疗康复提供帮助。如山东省济宁市残联的档案工作者在整理残疾人证办理档案时,主动向精神类一级儿童的家长询问孩子康复情况,介绍免费康复救助政策,帮助其办理相关手续,享受帮扶政策。可见,档案工作者改变了坐等用户上门的工作模式,依据档案内容的线索,可为残疾人提供更好服务。其二,针对残疾人的就业需求,档案部门通过建档立卡助力其求职。如河北各县(市、区)残联对残疾人就业状况进行摸底登记,精准掌握辖区内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建立残疾人求职信息档案,助力残疾人就业。残疾人通常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档案部门应牵头建立残疾人就业档案,帮助有关部门掌握残疾人就业情况,搭建起用人单位与残疾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我国的一些档案部门解决了残疾人生活中的部分实际困难,工作成果值得肯定。但在此基础上,还可提供便于残疾人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残疾人利用档案、参与档案活动,以先进的档案文化满足其精神需求,助推“文化惠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3月7日 总第3801期 第三版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程子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