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档案赋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江实践

作者:段春秀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2-01-10 星期一

    一件档案,帮小刘找回了“80平方米的房子”。

    小刘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云顶镇云峰村村民,他和哥哥原本居住在宅基地面积180平方米的老土坯房里,后来土坯房垮塌了。2000年小刘的哥哥申请修建100平方米新房时,给他保留了80平方米的老宅基地面积,待他日后建房。2020年12月,小刘准备申请建房时,和村民闹得不愉快。村民认为:“你哥已经用宅基地建了房,凭什么你还可以建?”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小刘在村档案室查到了2000年那份老宅基地面积分割备案材料,上面清楚地写明:“仅用老宅基地面积中的100平方米,还有80平方米待用!”“铁证如山”面前,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一件档案,帮老曾找回了“被偷走的那两年”。

    那一年,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龚家社区的老曾到了退休的年龄,依规去办理退休。但在办理退休时,他竟然发现身份证出生年月和档案登记不一致,工作履历表登记年龄比实际年龄小2岁,故而他还要“推迟”两年才能退休。

    老曾不服。之后,他辗转市公安局、区人社局、区档案馆、派出所等多个单位,可均未找到能证明其真实年龄的档案。最后,他在龚家社区档案室保管的1978年版老户籍档案里找到了真实年龄信息。经有关部门核实后,老曾“被偷走的那两年”回来了,从而得以顺利退休。

    这,正是内江市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

    内江市位于成都、重庆腹心地带,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家乡,盛产甘蔗、白糖和蜜饯,故有“成渝之心、大千故里、甜城内江”的美誉。2019年12月,内江市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第一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整体试点地区之一。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内江市立足本地实际,以档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试点为基础,以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为契机,创新档案工作体制机制,聚焦“富、活、服”,积极发挥档案参考凭证作用,走出了一条档案赋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江之路。

    抓实“富”字,推动村级档案室走向全域化

    2021年10月28日,在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内江市委副秘书长、市档案局局长付德健率执法人员对这里的村级档案管理是否符合规范、是否符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要求等情况进行检查。

    “村民的档案意识增强了,档案资源越来越丰富,村里最近又新添了一些实物档案。”见到付德健,尚腾新村村干部潘俊良高兴地分享村档案室里的“新宝贝”——一辆老式自行车。

    “富”,是内江村级档案室的代名词。

    为形成档案工作合力,推动村级档案“富”起来,内江着力构建“市、县(市、区)、镇(街道)、村(场镇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即:市档案局、市档案馆联动,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县(市、区)档案局根据市档案局督导要求,组织所辖镇、村一体推进试点工作;镇(街道)组建“业务骨干队”;村级档案干部全力抓,制定村级档案收集整理目录(清单)。

    档案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要如何精准做好档案工作?

    付德健道出了“内江秘诀”:内江创新编制了6则通俗易懂的“村级档案顺口溜”。一则则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为做好村级档案工作提供了指南。村干部逐渐成长为“会干、能干、精干”的档案业务能手,做起档案工作来得心应手。

    走进内江各村级档案室,人们既能看到一卷卷整理规范的文本卷宗,也能看到一张张承载村民记忆的老照片,还能看到一件件具有历史记忆的老物件。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内江村级档案室走向全域化,乡镇、行政村建档比例达100%。

    聚焦“活”字,推动村级档案室走向多元化

    2021年10月28日下午,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杨岭村乡村振兴馆内,村干部邓利军正热情地向一批前来参观的客人介绍村里的情况。从杨岭村的产业发展到生活变迁,从乡贤志士到组织建设……邓利军讲得眉飞色舞,客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一个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村级档案室。整个档案室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陈列展示杨岭村的村情史料,第二层主要保存杨岭村的档案资料。

    “这里既是展览馆,也是档案室。”邓利军一语道出村级档案室功能的灵活性。

    “活”,是内江村级档案室的又一个形容词。

    “一方面,我们要突出村级档案室的便民性、实用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力求村级档案室功能多元化。”付德健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内江全面升级村级档案室软硬件设施,实现村务管理、土地确权、户籍管理等涉农档案资料收集齐全、规范整理。针对综合条件较好的村还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

    付德健说:“我们十分注重挖掘内江地域特色,做好‘档案室+’文章,使村级档案室成为内江文旅融合的一种新业态。”

    东兴区白合镇丈雪村是明末清初著名高僧丈雪的家乡。丈雪村在做好档案规范整理的同时,依据丈雪对农业发展的积极贡献,打造了“丈雪农耕文化陈列室”。隆昌市古湖街道古宇村曾是一个小渔村。古宇村深入挖掘自身“美丽渔村”历史,打造出村级“鱼博物馆”,展示了独特的“渔村文化”。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是一个盛产无花果的美丽乡村。四方村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集无花果文化馆、民俗博物馆、四方村村史馆、村文化陈列馆为一体的村级档案室。

    一个个具有内江地域文化特色、集村史展示与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的多元化村级档案室在内江遍地开花,成为内江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做好“服”字,推动村级档案室走向亲民化

    “你是不是想赖账不还?”面对儿媳的“质疑”,威远县严陵镇红星村村民李清(化名)“百口莫辩”。

    原来,几年前,村里修建高速公路征地时,李清向儿媳借了1万块钱购买社保,承诺征地补偿款到账后就还给她。2019年底,在外打工的儿媳听说补偿款已经到账几个月了,但李清却只字未提还钱的事,以为婆婆想赖账不还,婆媳之间闹起了矛盾。

    “拆迁的钱根本没到账……”李清也很委屈。事情闹到了村委会,村干部通过查阅村里留存的档案,发现李清上报的银行账号有误,所以补偿款才迟迟没有到账。据此,村里为李清重新上报了银行卡信息,一周后补偿款到账,李清如约把钱还给了儿媳。

    一件档案,找回了“没到账的拆迁款”,化解了婆媳之间的矛盾。“没想到档案这么管用,帮了我大忙……”经过这件事,李清对档案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服”,是内江村级档案室的另一个形容词。

    档案是历史发展的留痕和见证,也是服务民生、助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凭证和依据。目前,内江市已形成乡村治理、民生保障、土地确权、脱贫攻坚、乡风民俗等档案20.2万余卷47.9万余件。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内江市紧紧围绕“服”字,着力盘活沉睡的档案资源,打造了一个个村级档案科学管理、便捷利用的档案管理平台,极大提升了档案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五皇村以村级档案为依据,挽回了集体经济损失。威远县龙会镇五皇村利用上级资金修建了养鱼场,并将这一集体资产对外承包经营。但在承租过程中,业主因收益不好,不交纳承包费、不退还养鱼场,问题拖了近一年仍未解决。于是,五皇村村“两委”根据村档案室保管的承包协议合同,有理有据地解决了矛盾纠纷。

    红光社区通过村级档案维护了村集体合法权益。由于修建水电站,当地政府把东兴区新江街道红光社区的荒芜土地定为了国有资产。红光社区居民依据1954年河滩土地上交农税凭据,确认这块土地实为集体资产,红光村因此获赔土地补偿款300余万元。

    翻看档案利用登记簿,从土地确认到社保补缴,从年龄确认到房屋批建……全市村级档案室平均每年为群众提供档案查阅利用服务超过1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次)。一桩桩、一件件案例,虽然看似都是琐碎小事,但服务的是民生,凝聚的是民心,筑牢的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

    档案存记忆,历史鉴未来。如今,在内江,档案意识已深入千家万户,档案工作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1月10日 总第3779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李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