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要闻

共护一江碧水浩荡奔流

——档案工作服务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郑艳方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21-11-11 星期四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如果说健康是1,那其他再多的财富、机遇都是1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的母亲河长江而言亦是如此。几十年激流勇进的大开发、大建设使得长江生态严重透支,河道污染严重、码头砂石漫天、湖泊湿地不断萎缩……面对千疮百孔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痛心地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振聋发聩、字字千钧,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划定航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举足轻重的分量。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档案忠实记录了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并为长江岸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坚实的信息支撑。

    建档工作走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为治理长江之病开出药方:“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这要作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

    底数清、情况明是工作得以全面推进、精准实施、严格落实的基础和前提。以嘉陵江上中游尾矿库为重点,开展了尾矿库污染治理专项调查行动,摸清底数,建立尾矿库环境风险管理档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交办长江入河排污口清单,建立排污口电子台账,查清废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在排、排什么;全面摸清退捕渔船和渔民的基本情况,完成建档立卡工作,为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打下扎实基础……这些大普查过程中形成的一件件档案资料可谓是最直观的“体检报告”,告诉我们长江机体哪儿出现了病灶、哪儿发生了梗阻、哪儿遇到了栓塞,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最有力的抓手。5年来,中央与地方协同、沿江省市之间协同,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治好“长江病”,取得了显著成效。更为可喜的是,长江岸线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文明建档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湖北省宜都市的探索可以说是沿江岸线城市发展的缩影。宜都位于湖北宜昌境内,曾饱受“化工围江”之困,在对辖区内长江沿岸27家化工企业进行“关改搬转”后,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指数”引领转型发展,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等荣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档案工作的突出特点,如何实现档案工作与生态宜都建设同频共振、共同强化,这是摆在宜都市档案部门面前的必答题。

    答好这道题并不那么容易。从宜都所取得的荣誉能看出其转型发展程度之深、范围之广,这也意味着要进行生态文明建档的任务之重、规模之大。宜都市档案部门意识到,必须高位推动此项工作。这一工作得到了宜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委成立了生态文明建档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市委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市政府一名副市长任副组长,各乡镇、相关市直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建立健全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工作体系,从组织上保障了生态文明建档工作的顺利推进。

    为了将建档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宜都市生态办、市档案局、市档案馆协同配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档案工作推进机制,成立工作专班,组织相关人员多次深入项目实施单位进行调研,针对档案资料多方保存、移交接收渠道不畅、收集范围不清等问题,与各责任单位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明确“国土空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治理修复、资源绿色开发、生态创新驱动、环保能力提升、生态公民培育”七大工程建档体系,全面梳理全市生态文明档案收集范围,明确涉及七大工程的27个一级责任单位207项工作任务清单,并按清单拟定《生态文明档案目录著录规范》,持续推动建档工作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

    对生态文明档案的广泛利用让建档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宜都市统计局充分利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档案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利用历史数据打造信息化生态预警监测平台;清江小学利用“生态公民”设置了专项档案,持续开展“生态小公民”建设,顺利通过湖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能效领跑者评价验收;各村(社区)利用焚烧秸秆档案结合诚信档案建设,对村民进行评比考核,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宜都的实践探索生动证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看似给产业发展泼了一盆冷水,实际却是为发展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标杆。而这正是沿江11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图景。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5年,在历史长河里不过短短一瞬。但就是在这5年中,长江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巨变。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是档案工作的光荣职责,有关单位和沿江省市档案部门积极融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伟大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协同联动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多方协同的项目中如何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国网宜昌供电公司档案管理部门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2018年6月,国网公司启动三峡坝区岸电发展实验区建设,大力推广岸电技术,助力长江船舶污染治理,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岸电发展实验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国网公司和省、地、县公司等多个层级,涉及政策争取、项目实施等多个环节,涉及交通、能源等多个政府部门,涉及码头、船运企业等多个社会主体。作为属地单位,国网宜昌供电公司档案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系统内部协同,在档案资源共享上争取上级支持;加强同南瑞集团、许继集团等施工单位的协同联动,及时收集相关建设资料;在政企协同方面,依托三峡岸电联盟,加强与交通、发改、港航、海事、环保及码头、航运公司的联系沟通,建立档案收集多方协同机制,定期共享档案收集成果。同时,始终保持对岸电建设进展的高度敏感,注重加强与建设管理单位、宣传部门及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跟踪岸电建设推广重大事件,及时掌握档案收集线索,每月定期更新档案收集目录,下达月度收集任务单;针对重要人物调研等临时性、综合性事件,下达专项的收集任务单;针对移交进度慢、移交内容不全等情况,下达催收任务单,确保收集工作齐全完整。

    将形成的档案资料保管好才能为长江岸线可持续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信息支撑。三峡库区位于长江流域腹心地带,重庆的15个主要移民区县在库区建设中形成了大量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档案记录,称为三峡后续档案。这些档案能够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包括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类型,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繁荣科研、发展经济等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重庆共形成三峡后续档案约80万卷,分散保存于当地档案馆、水利局、环保局、建设项目业主等相关单位。2020年,为改善三峡后续档案的保管环境,更好发挥三峡后续档案价值作用,国家投入近1亿元后续资金,用于重庆库区15个主要移民区县的档案馆功能建设完善。项目建设期3年,至2024年结束,届时,15个主要移民区县的档案馆功能将得到完善,能够进一步为库区文化、民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不仅要把档案资料保管好,还要利用好。湖南岳阳拥有163公里长江岸线和60%的洞庭湖水域面积,境内的城陵矶是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岳阳是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桥头堡”,湖南自贸区岳阳片区成功获批之后,为岳阳港口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湖南省岳阳市档案馆敏锐意识到港口作为岳阳最显著、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利用档案资源打造港口文化品牌大有可为。岳阳市档案馆正在以馆藏档案为基础,结合近几年征集到的大量有关岳州开埠、岳阳对外开放的档案资料,分析岳阳自开埠以来港口文化给岳阳带来的影响变化,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看长江,也是看中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这是国家赋予长江经济带的光荣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档案部门既是记录者、见证者,亦是参与者、践行者。重任在肩、不辱使命,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道路上,兰台人的脚步毫不停歇!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11月11日 总第375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杨太阳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